中国气象局近日正式发布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旨在通过精准的气象服务为公众提供科学避暑指南,同时推动旅游气象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提质增效,为暑期旅游市场注入新动能。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公众对清凉出游的迫切需求,更彰显了气象部门在服务民生、赋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实践。
气象数据赋能,精准规划避暑路线
中国气象局依托全国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结合近30年气候资料,筛选出全国范围内7-8月平均气温低于28℃、湿度适宜、空气质量优良的避暑目的地。此次发布的路线覆盖东北森林、云贵高原、西北草原及沿海海岛四大避暑带,涵盖长白山、神农架、九寨沟等30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避暑胜地。例如,针对华北地区高温频发特点,推荐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20℃清凉游”;针对长三角“桑拿天”,推出贵州六盘水“19℃夏天”深度体验线路。每条路线均标注实时气温、紫外线强度、降水概率等关键气象指标,并配套提供穿衣指南、防晒建议等个性化服务。
“气象+旅游”深度融合,服务场景全覆盖
此次发布突破传统天气预报模式,首次构建“避暑指数”评价体系,整合温度、湿度、风速、负氧离子浓度等10项指标,将避暑环境量化为可感知的等级标准。公众可通过“中国天气”官方APP实时查询目的地避暑指数,获取“适宜户外”“建议室内活动”等场景化提示。同时,气象部门与文旅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九寨沟、庐山等景区试点安装气象微站,实时监测客流量与天气变化,当瞬时客流超载或突发雷雨时,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协助景区分流疏导。在青海湖环湖路线中,气象服务甚至延伸至骑行安全领域,通过大风预警、体感温度预测等功能,为骑行爱好者提供安全保障。
市场反响热烈,避暑经济持续升温
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路线发布后一周内,相关目的地搜索量环比增长120%,其中“25℃以下避暑地”“高海拔清凉游”成为热门关键词。贵州、青海等省份迅速响应,推出“气象惠民”政策:六盘水对持气象部门避暑推荐码的游客给予景区门票5折优惠;青海湖景区联合保险公司推出“雷雨天气全额退票”保障服务。气象专家指出,精准的气象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帮助旅游企业优化产品供给。例如,神农架景区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云海概率预报,推出“晨观云海+夜探星河”特色套餐,单日接待量突破8000人次,创历史新高。
科技引领创新,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表示,未来将深化与交通、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在避暑路线中融入交通拥堵预测、中暑风险预警等功能。同时,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覆盖全国5A级景区的气象服务网络,通过AI算法实现避暑推荐“千人千面”。此次避暑旅游路线的发布,标志着气象服务从“保障型”向“增值型”转型,为“气象+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助力暑期旅游市场实现“清凉消费”与“安全出行”的双赢。
下一篇:夜游响堂山,穿越千年的文化绮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