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二十来位头发花白的美国游客,正围着个戴牛仔帽的老头听得入神。
老头指着石墙上的纹路,讲得眉飞色舞:“印加人的榫卯结构,可比中国早了两百年呢!”。
这可不是普通导游,是某大学退休的考古教授,此刻正领着史密森尼旅行团的“学术观光团”,深挖着文明的老底子。
当中国的旅行社还在用“99元三日游”吸引老年人时,美国史密森尼集团却靠着中老年游学,悄咪咪地赚了个盆满钵满。
2024年的财报显示,旗下品牌SmithsonianJourneys年收入达到1200万美元,客户全是55岁以上的银发族。
堪称美国版“新东方文旅”。
这家文旅来头可不小,靠着有179年历史的史密森尼学会,这可是美国的半官方研究机构。
手里握着19座博物馆、9个研究中心,单是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恐龙骨架,就够吹嘘好多年了,
有这品牌在,新东方文旅还在找门路的时候,它早就稳稳当当地开门迎客了。
想当年新东方砸了10亿进军老年旅游市场,结果被传统旅行社用价格战打得落花流水。
而史密森尼学会直接把仓库里的“文化存货”搬到了旅游的货架上: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亲自设计“文艺复兴路线”,在佛罗伦萨的美第奇教堂里,一边看真迹,一边唠着背后的八卦。
人类学教授带着团队去秘鲁,蹲在马丘比丘遗址吃盒饭的功夫,就把印加文明崩溃的真相讲得明明白白。
甚至还雇了天体物理学家,陪着游客躺在沙漠里看星星,顺便科普黑洞是怎么“吃光”的。
卖的不是简单的行程,而是老学究们的真才实学。
在苏格兰的火车旅行中,有位退休的历史教授在车厢里讲起“苏格兰裙为啥不穿内裤”,听得老太太们兴致勃勃,一个劲儿地给小费。
SmithsonianJourneys设计的“牛津7日游”简直让人咋舌:
上午在百年教室里听教授讲莎士比亚,下午去环球剧院看《哈姆雷特》的现场演出,晚上还得交读后感。
这群“老学霸”的产品设计,堪称老年版的霍格沃茨。
首先是根据体力分级,50岁身体硬朗的老头去玩阿拉斯加冰川徒步,70岁的文艺爱好者就参加“托斯卡纳驻留计划”,住别墅学画画,半个月都不用挪地方
考古团带着人去埃及,亲手撬动金字塔模型,音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后台,拉着指挥家追问乐谱细节
最厉害的是和豪华邮轮公司Ponant联名的“科研船票”。
2024年的新西兰峡湾航线,船上有海洋学家直播讲解企鹅的交配习性,船下游客坐着皮划艇追着珍稀的冠企鹅拍照,
八天的行程收费6480美元,大爷大妈们抢票的激烈程度,堪比广场舞领队选举。
当中国的旅游公司还在抖音上投广告亏得血本无归时,SmithsonianJourneys淡定地翻开自家的会员名册,
史密森尼学会每年的访客有3000万人次,在博物馆纪念品店买过帆布袋的,都是潜在客户。
比如给博物馆捐赠过50美元的会员,会定期收到《史密森尼》杂志,里面夹着“希腊哲学之旅”的广告。
参加过游学的老人自动加入“终身学习者俱乐部”,推荐朋友报名还送卢浮宫的艺术课。
眼看国外的“文化和尚”念经念得这么火,国内的玩家也想扑腾着抢占银发游学市场,可惜文化带货可不是摆地摊那么简单:
新东方文旅学着搞“文化讲解”,结果导游在兵马俑前背百度百科,被大爷当场指出战国兵器分类的错误。
某平台推出“故宫深度游”,承诺有“专家陪同”,结果来的竟然是清宫剧的历史顾问,讲解的时候一个劲儿地聊《甄嬛传》。
不过民间也有不少聪明办法在悄悄发展。
上海社区里有位70岁的“旅游团长”王阿姨,手机里存着上千位老人的微信,每个月平均能组织150人出游。
旅行社会免费请她去南极玩,条件是带20个老姐妹报名,中国版的“人头换船票”搞得有声有色。
其实,老年市场最赚钱的不是医药保健品,而是给生命的黄昏镀上智慧的光辉。
毕竟广场舞能跳十年,但课堂的笔记能传给孙辈当传家宝。
至于中国的企业?先找到一个愿意在大巴上讲解《楚辞》的教授,可能比研发老年奶粉更实在。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