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载于7月22日《湖南日报》03版。)
“三界、四洲,无所求,不可救……”当《黑神话:悟空》的BGM响起,是哪位“天命人”战斗的基因被挑动?随着去年出品的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火遍海内外,其游戏场景中的一众取景地受到网友们热捧,而小雷音寺过场动画中“既见未来,为何不拜”的名场面,正是取景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凤凰山巅的小西天。
6月下旬,《楹联中国行》栏目报道组和全国各地的“天命人”一道,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特邀山西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克勤,一起实地品读小西天的一副三字联:“疑无路,别有天。”
没有路,可以走出来一条路
盛夏六月,小西天景区里满目青翠,山风拂面,游客络绎不绝。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20世纪80年代末,贾克勤就曾到隰县出差,后来又多次来这里参观考察。此行他以73岁高龄拾级而上,步伐之矫健丝毫不输年轻人。
隰县小西天景区第一道山门。
穿过第一道山门“小西天”,一路攀行如登天界。过二门“道入西天”,走两步右转便是中院。院内古柏参天,只见两处掖门上有一副横联,一曰“疑无路”,一曰“别有天”。
贾克勤此前虽然来过数次,但此次从这副联作切口,再度审视眼前的景象,不禁脱口而出:“实乃画龙点睛之笔!”
小西天地势高峻,游客沿着台阶向上攀登,如登天界。
首先,上山的路“本无路”,也难怪让人顿生“疑无路”之感。
时光倒退约四百年到明崇祯年间,这里本是城西一座寻常土山,地处吕梁山南麓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隰县县志记载,五台山的东明禅师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游经隰县,看到城北凤凰山气势不凡,“负乾向巽,形类凤凰”,遂斥地作庵,开始了艰苦的创建工程,先后修成无梁殿、韦驮殿,在无梁殿咫尺对过的孤桐峰上小筑摩云阁,至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大雄宝殿落成。后经历任住持完善,直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小西天格局基本定型。
“当时没有推土机,没有高科技,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均从别处运上山来。”贾克勤感叹,其工程量之大、建造过程之艰辛,难以想象,非大志向、大决心而不可为。
隰县小西天景区航拍全景。
我国众多名山大寺,以高大宏伟取胜,惟小西天别具一格,以“小、巧、精、奇”独秀。在11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钟楼、鼓楼等诸多殿舍。建筑依山就势、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并以洞为门,将上院、中院、前院分离开来,其中三分之二的殿堂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兼具园林建筑之妙趣。
而每位来到小西天的游客,最感震撼的,还是大雄宝殿内的“满堂悬塑”。贾克勤介绍,悬塑技法是以墙壁、房梁、木柱、房檩为依托,悬空捏塑件数繁多的佛陀、菩萨、罗汉、明王、天龙八部、飞天乐伎等人物,以及祥禽、瑞兽、花卉、流云等景物,还有花冠、璎珞、裙带、花篮等装饰物,巧妙地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态,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专家评价:“小西天之前,没有满堂悬塑;小西天之后,再无悬塑满堂。”
“没有路,可以走出来一条路;以前没有这种技法,工匠们就创造出新的技法,从而赢得了别有洞天的美誉。”贾克勤认为,这副楹联正是小西天的真实写照,也是创建者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字联,极简里的意蕴深长
贾克勤介绍,经考证,这副联的完整版应为“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源自昆明西山龙门的一副对联,其作者已不可考。其中,上联化用南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联则化用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贾克勤在“别有天”掖门前为记者解联。
可为什么在小西天,留给世人的却是这副三字联?而且既简化了字数,又将竖联改成横联呢?
“这恰恰体现了创作者的开拓和创新。”贾克勤认为,创作者不落窠臼,精选“疑无路,别有天”六字成联,既是对小西天建造者们勇气、毅力、智慧的真实写照,更显“极简里的意蕴深长”。
三字联,以短小精悍、对仗工整为特色,广泛应用于春联、哲理表达和趣味创作中。常见的经典组合如“水底月,镜中花”“喜盈门,乐无限”等,以其独特的句式结构,简洁明快而不失意境深远。小西天这三字联的“简”,与满堂悬塑的“繁”,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为小西天增添了独特韵味。
小西天大雄宝殿内满堂悬塑一角。
“在有限的空间内,小西天要表现那么多内容,并且还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着实不易。”贾克勤长期从事美学领域的研究,对小西天自有一番美学视角的解析。在他看来,满堂悬塑将中国特色的“极繁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不到17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近2000尊层层叠叠的悬塑作品流光溢彩,栩栩如生,仿佛满天神佛驻足人间。走近细看,这些悬塑大的有3米高,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大殿内正面排列着的5个相互连通的佛龛里,诸佛端坐莲台,宝相庄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立两旁,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探头探脑的小沙弥,或提壶或端盘;八大金刚、乐伎飞天,还有孔雀、鹦鹉、仙鹤,每一尊都精雕细琢,服饰纹理清晰可见。历经近400年,悬塑彩绘依然色彩缤纷、璀璨如新,让人目不暇接。
满堂的悬塑作品,无不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去年以来,随着《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各路“天命人”云集小西天参观打卡,沉浸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无法自拔,也给隰县带来了“泼天流量”。据统计,去年国庆长假期间,隰县这个户籍人口仅9万人的小县城,迎来了9.1万名游客。如今每天的参观人数依然保持在2000至3000名左右,周末及节假日还会翻番。
“好的东西如果有幸留存下来,后人在瞻仰的时候,他能感受到你的用心。不要担心这世间的真心会被辜负,它只是被看到早与晚的问题。”听着、看着、震撼着、感动着,笔者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董宇辉参观小西天时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时光流转四百年,这别有洞天的奇景能留下来,是“几代人的接力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蕴藏在满堂悬塑、巍巍古建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记者手记】顺读倒品 真意无穷
黄晗
得知解联专家已年逾古稀,记者的第一反应是到专家生活所在地太原先行采访,再自行赴隰县小西天拍摄。但73岁的贾克勤老先生却表示:报道组不远一千多公里来山西挖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优秀楹联里的故事,自己虽是一名“70后”,但“廉颇老矣,尚能饭!”
6月25日,贾克勤先生和助手驱车3小时,赶到小西天接受记者专访。从小西天的由来,满堂悬塑的美学意蕴,到古人精湛的技艺,当下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等话题,老先生动情讲述,滔滔不绝。
临近闭园,游客逐渐少了起来。一名参观者此时步入院内,看到掖门上这副联后,直接读成了“路无疑,天有别”,令采访组及解联专家为之一惊!这也可以?我们一边寻思,又很快反应过来:有什么不可以?照这样的顺序,不正好进一步丰富了这副三字联的意蕴?“路无疑”是告诉来者,既然选择了修行自我、追逐梦想的路,就要坚定无疑走下去,坦然面对一路上的风风雨雨;“天有别”不正是告诉世人,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又不一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方能历久弥新,气定神闲。
一副三字联,顺着读、倒着品,意蕴无穷,回味绵长,更能以管窥豹,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点评嘉宾:贾克勤
山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山西省社科院姚奠中(注:国学大师章太炎弟子,当代国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研究所所长。第五、六届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文艺评论、创意文化经济学、中华经典文化等。独立或参与出版《创意文化经济论》等著作10余部,发表《“文化软实力”与山西创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等论文200余篇。曾担任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编的《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巡礼》山西篇主编。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黄晗
摄影摄像/易昂
视频出镜/官铭 黄晗
剪辑/戴钺
设计/陈青青
责编:万枝典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