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提出推动“旅游+演艺”深度融合,支持重点旅游景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精品驻场演出,持续培育“村超”“村BA”等群众性品牌活动,为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注入强劲政策动能。这一政策导向正激活贵州多元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依托独特的生态、民族与历史底蕴,推动影视创作从单一取景地向“内容生产+沉浸体验”综合体升级。
在黔南州独山县翁台村甲乙寨,数十位影视制片人、导演、演员以“新村民”身份扎根乡村,创建“好好公社”,将影视创作与文旅开发深度融合。他们打造的短剧《公社日记》、综艺《光合派》等作品,以乡土气息为底色,同步带动乡村面包坊、绣球花培育基地等特色产业兴起。而在都匀秦汉影视城,“游戏化剧情+角色代入”模式正掀起暑期体验热潮——游客身着汉服参与《荆轲刺秦》实景演出,通过完成任务赚取“银票”,日接待量大幅跃升。传统影视基地由此蜕变为“沉浸式历史实验室”。
科技赋能进一步拓展了文旅体验的维度。黎平县借力低空经济,开辟“侗乡天路”观光航线,无人机编队重现“喊天节”盛况,让侗族鼓楼与茶园风光在云端焕发新魅力。六盘水市则依托“中国凉都影视基地”,整合三线建设文化与生态资源,打造集拍摄制作、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影视集成体”,破解了本土创作资源零散的瓶颈。数字技术更成为关键催化剂,全息投影、AI多语言解说等应用,推动《红飘带·伟大征程》等演艺项目实现沉浸式升级。
影视与文旅的这场“双向奔赴”,核心在于群众共创与城乡共生。“村超”赛场融侗族大歌、苗族芦笙于赛事,形成“流量—消费—增收”闭环;“好好公社”的“新村民”带动当地居民学习摄影、手作,重塑乡村人才生态。当石板路上扛摄像机的新村民与古树下闲谈的老人同框,一种既延续文化根脉又激活产业动能的发展范式已然清晰——这不仅是场景叠加,更是乡土中国与现代创意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