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苍山叠翠,洱海流云,大理的山水间正书写着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从白族院落里的袅袅茶香到洱海畔的日出咖啡,从非遗工坊的指尖艺术到康养旅居的诗意栖居,民宿不仅是一扇窗,更是一座桥——连接着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与现代旅游的澎湃活力。
近年来,大理市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之困,以监管升级守护市场清流,从“多材料、多环节、多处跑”到“一站式服务”的效能跃升,从“野蛮生长”到“星级护航”的品质进阶,从数字赋能到“民宿+”多元业态的智慧蝶变,探索着规范与活力共生的密码。
大理融媒开设【“宿”造大理】专栏,带你走进苍洱大地上的民宿革新现场,看“建得好”的服务如何让诗意落地,观“管得住”的智慧怎样守护诗与远方,探“放得活”的创意何以点亮文旅星辰,一同解码民宿经济的“大理样本”,见证民宿蝶变启新程。今日推出《大理海东:艺术与山海交织,旅居生活在这里“生长”》。
在大理的山海之间,海东镇正悄然成为旅居者心中的“理想国”,石头村的老门板上流淌着艺术笔触,文笔村的落地窗外框住整片洱海。当古朴村落遇见新的生活方式,一场关于旅居的故事正在这里生动展开。
石头村
老村焕新,艺术家的“创作原乡”
走进海东镇石头村,雨岫艺术画廊的木门吱呀作响,推门而入,旧门板改造成的长桌、猪食槽化身的花盆、木雕做成的装饰——这些带着时光印记的物件,诉说着设计师李红“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
“我第一次来石头村就被这里的古朴打动了。”2021年,李红因工作从北京来到石头村,原始的红墙青瓦、错落的村巷肌理让她挪不开脚步。
2023年,她开始着手改造村中老屋,2024年,雨岫艺术画廊正式亮相。如今,画廊里挂满了村中的一景一物:墙角的三角梅、夕阳下的土屋、村口的老人……更特别的是,改造老屋时余下的青花砖也成了画家们挥洒灵感时的画布。
李红的故事是石头村艺术复兴的缩影。自2019年以来,已有约40位艺术家陆续到此旅居创作。全村125院房屋中,98院已变身工作室或居所。“在这里,每天推开窗都是素材,邻里是同频的伙伴。”一位常驻雕塑家说,石头村的“旧”里,藏着创作最需要的“真”。
文笔村
山海为幕,旅居者的“精致栖居”
如果说石头村是艺术的容器,那文笔村则是山海间的精致栖居。环海东路旁,走马海景客栈的落地大窗将洱海与苍山框成流动的画,套房里的私人泡池映着云影天光,这是主理人冯玉梅为旅居者打造的“山海之家”。
“第一次路过文笔村,我就想把这片风景留下来。”曾在成都做旅游定制的冯玉梅,在一次旅行途中被文笔村的海景深深吸引,随即在此选址开起高端民宿。依托12间客房和5名管家团队,她把定制经验融入服务:为客人规划环海骑行路线,联动摄影师提供5张免费旅拍。这份用心让客人“来了就不想走”。
冯玉梅
走马海景客栈主理人
我印象很深,开业两年以来有位客人在我们这儿订了5次房;还有位加拿大华侨在这里连续住了一个多月;前两天从北京过来的李先生本来只订了2天,昨天延长到了6天,我明显感受到近来客人的入住时间在不断延长。
文笔村的旅居图景,也依托于创新的发展模式。当地组建的大理市东海岸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政府+企业+村集体”模式盘活资源,孵化多元旅游业态。其在村内打造的木石多肉落日山谷,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谷内多肉梯田的奇趣、山谷咖啡的闲适迅速成了新打卡点。
大理市东海岸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董彬介绍,未来,文笔非遗中心等业态将陆续落地,让更多来到文笔村的游客,从“短暂停留”变成“深度生活”。
从石头村的艺术肌理到文笔村的山海长卷,大理海东镇正以多元姿态诠释旅居。在这里,老村有了新故事,山海成了日常,而每一位抵达的旅居者,都在成为这场故事的执笔人。
记者:施滢 赵志伟 实习生 杨碧玉
编辑:陈琳玲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二章 保护管理职责
第十四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承担洱海保护管理的主体责任,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编制洱海保护治理规划、保护治理方案;(二)制定促进洱海流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三)部署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制定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评估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四)制定洱海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五)审定洱海水资源年度调度计划和取水总量控制计划;(六)统筹安排洱海保护治理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七)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