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高原,格桑花开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
洒向布达拉宫的金顶
刘全华校长带领的一群
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教育追梦人
已站在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教室门口
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个藏族孩子
他们跨越3600公里山河,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北京“首善标准”为标杆,践行海淀区“开放、创新、包容、卓越”的教育精神,在雪域高原书写教育援藏的壮丽篇章,用滚烫赤诚与无私坚守,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阳光之城,奋力书写着教育援藏的时代答卷。
援
藏
为
什
么
初心如炬,使命如山铸同心
教育援藏,是国家战略的深情召唤,更是海淀教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炽热表达。它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希望,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圣使命。
作为校长,刘全华率先垂范,三年来一直坚持每天第一个来到学校,风雨无阻;教师陈雨嘉强忍高原干眼症的剧烈灼痛,在深夜灯光下一笔一画批改作业;教师王静俯身案前,手把手引导藏族孩子感受汉字之美;教师赵中华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赤诚,两度请缨踏上高原——他们心中燃烧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绝对忠诚,是对教育公平最坚定的承诺践行。正如教师巩翼峰所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绝非口号,而是每一次走进课堂,面对藏族孩子们清澈而渴望的眼神时,那份发自内心的郑重回应与责任担当。
作为首都教育的旗帜,海淀教育援藏团队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诠释“首善”真谛。刘全华和副校长林洁高效协调北京专家资源,成功举办了12场线上赋能讲座;教师陈雨嘉高烧39度毅然放弃输液返回校园,只为不耽误学生一堂课;教师王军将父亲病重的深深牵挂压在心底,寸步不离坚守高原讲台。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的钢铁意志,在雪域高原树起了首都教育的光辉标杆。
🔼 刘全华参加线上活动
🔼 新学期开学典礼活动
🔼 刘全华为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家长会
🔼 刘全华参加北京冬奥精神进校园活动
🔼 刘全华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坚持五育并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话
怀揣着海淀区“开放、创新、包容、卓越”的教育精神与“教育无边界”的先进理念,团队教师坚信优质教育能跨越千山万水。刘全华组织援藏教师开展“双师课堂”“见字如面”,让京藏学子共享优质课程,“见字如面”活动促成一千余对汉、藏孩子的书信传情、心灵对话。海淀教育的精神火种,已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成为连接京藏两地的坚韧纽带。
🔼 我与祖国心连心活动合影
援
藏
干
什
么
深耕沃土,多维赋能育新苗
海淀教育援藏团队的每位教师扎根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将先进的海淀教育智慧与藏区实情深度融合,在教学革新、师资锻造、文化交融三大战场精准发力,展现了“组团式援藏”的强大合力。刘全华结合受援学校实际,不仅谋划撰写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还在每学期开学为受援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专题培训,全面引领学校各项工作。
攻坚教学痛点,课堂蝶变焕生机
陈雨嘉首创“情境浸润式”数学教学法,化抽象为具象,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数学思维明显提升;
王静巧用顺口溜、拍手游戏攻克拼音难关,带领起点为零的藏文班学生勇夺年级二等奖,创下援藏教学新纪录;
🔼 王静课堂
赵中华引领学生追溯汉字源流,一堂《长大以后做什么》的口语交际课,点燃了无数藏族孩子“我要当语文老师”的璀璨梦想;
巩翼峰带领语文团队积极参与革命主题示范课《朱德的扁担》,响应了“学科融合”“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和“节节课堂有思政”的课改背景;
王军将人工智能、编程教学引入高原课堂,其设计呈现的双师课程《探究小车速度》成为京藏教育协同典范。
🔼 王军带学生参加第二届西藏自治区数字教育发展大会
刘全华和林洁联动北京10位顶尖专家,为拉萨全市小学教师提供线上培训“及时雨”;
林洁精心设计的心理辅导课,以行动诠释了海淀教育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硬核担当。
🔼 林洁在一年级家长会上开展心理讲座
看着孩子们露出的灿烂笑靥,他们的内心是无比温暖和满足的,因为那是海淀教育人最美的勋章。
锻造高原铁军,留下带不走的力量
青蓝相续薪火传
王静彻夜不眠为徒弟打磨《神州谣》课例,助其问鼎拉萨市赛课桂冠;赵中华悉心指导的青年藏族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崭露锋芒;王军通过师徒结对,引领5名本地教师深入探索多民族教育科研。
🔼 王静与藏族老师师徒结对
🔼 赵中华与藏族老师师徒结对
🔼 王军与藏族老师师徒结对
🔼 巩翼峰与藏族老师师徒结对
🔼 陈雨嘉与藏族老师师徒结对
🔼 林洁与藏族老师师徒结对
🔼 刘全华与全体援藏教师和结对师徒合影
系统培训拓视野
近三年,刘全华组织逾百名本地教师赴京跟岗浸润,邀请三批40人次海淀名师入藏精准送教;带队深入艰苦的那曲地区播撒知识,为偏远乡村教师倾囊相授班主任锦囊,“走出去学、请进来带”已成常态机制。
🔼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育委员会领导与部分援藏教师共上一节课
科研引领促变革
陈雨嘉主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大单元教学》课题,填补了拉萨市相关研究空白;团队力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让科研真正成为驱动教学进步的澎湃引擎。
德育润心创未来
巩翼峰积极策划一年级幼小衔接培养活动,奠定了孩子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基础;为新生家长准备的“家校沟通与和谐共育”主题讲座,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完善,不仅培养了优秀的广播员队伍,还在此基础上锻炼了红领巾广播员进驻学校的“党建长廊”,增设了党史宣讲环节,将红色基因融进学生血脉。
架设心灵金桥,浇灌民族团结花
团队教师积极搭建的“京藏同心,见字如面”平台,让1000余封书信承载着北京、拉萨两地孩子们的纯真情谊;巩翼峰创意策划的三校区线上诵读盛会,使汉藏学子同屏同心,共唱祖国山河壮美,开创了跨区域教育互动新篇章。
陈雨嘉、王静、赵中华、王军几位老师倾情参与“北京援藏30周年”文艺汇演,与藏族同胞共舞热情锅庄;林洁引导学生以藏汉双语深情诵读《弟子规》,让经典在文化共鸣中浸润心灵;王军在新华社专访中,深情讲述“教育信创点亮科学未来”的动人故事,让更多人见证京藏教育协作的璀璨光芒。
🔼 王军辅导的两地“国学诵读”获奖学生合影
援
藏
留
什
么
薪火燎原,基业长青向未来
教育援藏的终极价值,在于留下生生不息、自主发展的力量。海淀教育援藏团队为此倾尽心力,以跨越时空的深情奉献,为西藏教育注入永恒动力。
留下赋能未来的先进理念
“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海淀精髓深植高原土壤。“阳光三品”课堂,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的课堂革命悄然发生,“分层教学”“双师课堂”等模式全面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学科血脉,“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日常。如今,“形成性评价”“大单元教学”已成为拉萨实小教师们脱口而出的专业语汇。
🔼 赵中华到那曲市第一小学送教
🔼 王军在西藏自治区第一间信创教室开展教学工作
🔼 林洁与外校老师座谈
留下自我造血的卓越队伍
通过“理念引领+机制护航”,58名本地教师淬炼成骨干中坚,其中5人荣膺“市级教学能手”。他们已能独立驾驭课题研究、打造精品课例,形成强大“自我造血”能力;团队建立的“课题引领制”“骨干辐射制”,持续激发队伍潜能,为西藏教育长远发展构筑起坚实人才堡垒。2024年,学校荣获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校、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 王军给实验小学老师们上研究课并做主题发言
🔼 王静给拉萨市小学校长上一节语文课
🔼 刘全华主持中共拉萨市实验小学党员大会
留下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京藏学子“手拉手”、教师“结对子”的互动模式,已成为两地教育交融的牢固纽带。海淀援藏教师以真心换真情——刘全华被学生称作“校长爷爷”、陈雨嘉被孩子们唤作“陈妈妈”;王静的办公桌上,总堆满孩子们舍不得吃、悄悄留下的糖果和肉干;赵中华的手机里存着家长们最淳朴、最真挚的感谢话语……这些浸透深情的瞬间,让“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誓言,升华为民族团结最动人的时代诗篇。
🔼 陈雨嘉与藏族学生在操场合影
🔼 巩翼峰在端午节文化活动中与藏族学生在一起
🔼 林洁在庆六一活动中与学生合影
格桑花开处,教育情意长。从拉萨市实验小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到学校航模、舞蹈问鼎国家级一等奖和金奖;从《人民日报》的深情礼赞,到学习强国平台的广泛传颂——海淀区教育援藏团队以铁肩担当印证:教育,是跨越山海的心灵之桥,是照亮未来的永恒星光。
愿做一枚融合力强的螺丝钉
钉在哪里
哪里就牢固坚韧
林洁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援藏教师的心声。这支优秀团队闪耀着党的教育精神光芒,践行着北京首善标准,传承着海淀“敢为人先,勇于超越自我,锐意进取”的教育基因,发扬着“开放、创新、包容、卓越”的海淀教育人精神。他们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行动,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奉献、传承与创新之歌。
撰稿:刘全华 赵中华
素材来源:拉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