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根据泰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赴泰旅游的外国游客下降了5.09%,其中中国游客降幅最大,远超其他国家。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游客几乎是撑起泰国旅游业的最大盘子——疫情前,光一个春节,中国人就能给泰国带去超过100万人次入境、数十亿消费额。清迈、曼谷、普吉岛、芭提雅……哪哪都讲中文、刷支付宝,国内平台还专门做了“泰国小红书自由行”话题榜单。
可现在,航班空了,地接团少了,曼谷街头能明显感觉到:中国人少了,少很多。
不是大家没钱出国,而是“能不去泰国就不去了”成了一个正在迅速扩散的共识。
关于泰国安全问题,中国游客这两年早就积攒了不小的情绪。
先是“缅北绑架”系列传闻让整个东南亚旅游区都蒙上了阴影,哪怕泰国和缅甸不是一个地方,但“边境模糊+信息混杂”就是让人打退堂鼓的主因。再到后来,泰国频繁曝出游客失联、宰客、语言沟通无门等事件,“人去了、钱花了、心还悬着”,谁还愿意轻松出行?
尤其是去年那起广为传播的“中国女游客深夜报警求助却被推诿”事件,彻底击穿了不少人的底线——你说欢迎我,但我出了事,你能管我吗?
安全感是旅游的底层逻辑,一旦这个预期崩了,就不再是去哪玩的问题,而是去哪“能不担惊受怕”。
你说“个案不代表全局”,可普通人只能凭个案判断世界。
比起安全,更让人失望的,其实是“人设塌了”。
当年中国游客第一次去泰国,是因为觉得这里热情好客、物价便宜、佛教文化有趣;可现在呢?处处是“为你准备的高价菜单”、不打表出租车、“中文菜单比英文贵两倍”的荒诞瞬间。
你能感受到泰国很欢迎中国人,但那个“欢迎”背后,是把你当提款机的热情。
这不再是“旅游经济链”,而是“标签化溢价”:
游客不怕花钱,怕的是“花钱还被算计”。
这波赴泰信任危机的速度之快,离不开社交媒体的信息反噬。
过去出国旅游是“照片换羡慕”,现在是“经历换劝退”。小红书、微博、抖音上但凡一个负面故事发酵,就能引来大量评论互动,很多人根本不用等攻略,只看“别去哪里”的帖子就能规划行程。
信息焦虑感 + 舆论敏感度 = 预期崩盘。
尤其是泰国还没来得及恢复全链路服务质量,就仓促“营销复苏”,反而让问题裸奔。
一个游客在视频里说:“我被收了二次小费,结果服务员还说我‘中国人不懂规则’。” 这句话比十篇旅游软文更能劝退一票人。
平台不管真相,全看流量。而泰国的旅游口碑,正在社交传播中快速流失。
其实大多数中国游客没有“抵制情绪”,只是渐渐地,那种“下次再去”的拖延变成了“懒得去了”。
尤其是当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迪拜、土耳其、马尔代夫纷纷卷起签证便利、机票补贴、中文导游服务时,泰国曾经的“性价比”已经不再突出。
不是非泰不可的时候,泰国就不再是优先项。
这不是愤怒的抵制,而是温和的“避开”:
你不出问题我可能还会来,但一出问题,我可以选择更安心的地方花钱。
这才是泰国旅游真正要担心的事:
不是游客变了,是世界给了他们更多选择,而泰国没守住自己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