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场全球直播中,一个原本只该属于餐饮品牌的舞台,意外上演了一出疯狂抢镜秀。
站在知名网红Speed(网友称其“甲亢哥”)身边的,不是普通粉丝,而是“文和友”的联合创始人。
他挤进镜头,情绪高昂,大声喧哗,甚至连场面秩序都顾不上维持。
这一幕,不止让直播间的观众震惊,更让无数网友摇头,直言:“这不是在宣传品牌,这是在自毁口碑。”
直播画面迅速传遍全网,本该成为文和友翻身的好机会,竟变成了一场口碑滑铁卢。
更尴尬的是,抢镜人不是不懂事的员工,而是企业的掌舵者之一。
很多人都在问,这家曾靠文化和餐饮火遍全国的网红品牌,怎么就沦落到用抢镜来博眼球了?
01
回头看文和友的起点,其实并不低。
创始人文宾早年做汽车销售,吃过职场的苦,也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的本事。
他发现,街边小吃摊主虽然辛苦,却有一种踏实和自由。于是,他扔下了体面工作,转身投入炸排骨的小摊,正式走上创业路。
但他不是那种只会在油锅边忙碌的小贩。
从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的摊位取了个特别响亮的名字,还花了大价钱做招牌。
在别人还在琢磨酱料配方的时候,他已经在构思品牌调性,生意不错,他也没打算止步于此。
他把老长沙元素搬上台面,策划了几场文化主题展,把吃饭变成一场回到旧时光的体验。
吃的不只是味道,更多是怀旧和情绪,这种独特模式,引爆了社交平台,也让长沙本地人和游客争相打卡。
文和友靠着吃、文化和场景的复合路线,一跃成为现象级品牌。
2018年,他拿到了唐人神的投资,一口气在长沙海信广场打造出沉浸式美食街,复古招牌、斑驳墙面等等。
这不是简单装修,而是一种精致复制的城市回忆。
02
然而,当爆红来得太快,问题也随之而来。
文和友的模式看似独特,实则高度依赖流量经济,它的文化表达并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而是一种设计感过重的消费景观。
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但久了,审美疲劳就来了,再加上盲目扩张,短短几年就杀进北京、上海、广州,几乎每一站都以高调收场,却也埋下隐患。
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挑剔,装出来的市井感在他们眼里有些生硬.
而管理成本的上涨、租金的压力、员工流失等现实问题,也让原本依靠人气续命的模式开始摇晃。
更致命的,是品牌方对流量的极度依赖,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甲亢哥来了,热度炸裂,全国媒体都在追。他们以为,这波操作可以救广州门店一命。
于是开始了精心安排,封场、清人、预设机位,哪怕破坏本地顾客体验也在所不惜。
可惜算盘打得再精,也敌不过网友的一双眼。
当抢镜、吆喝、推搡,接连上演时,观众的愤怒在弹幕里一点点累积。
人们不是讨厌品牌,而是厌恶这种把顾客当成背景板的姿态。
一个讲情怀的品牌,一旦露出算计和贪婪的面孔,再好的口碑也难以挽回。
03
很多人不解,一个曾引领沉浸式餐饮风潮的公司,怎么会在一场直播里把路走窄?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他们走得太快,忘了品牌的根基不是炒作,而是体验。
早年的文和友,哪怕只是街边小摊,也会花心思营造氛围,把顾客当成真正的宾客。
但当他们有了投资、有了规模、有了数据驱动,便越来越像一个网红工厂。
铺天盖地的KOL探店、重复使用的老长沙元素、毫无惊喜的菜单更新,一切都在围绕怎么上热搜。
而真正走进店内的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情怀,而是一种被安排好的观赏路径。
就像在剧组探班,角色布置好了,观众拍照打卡,完事回家发朋友圈。而食物、服务、就餐体验,反倒成了附属品。
当这种虚假繁荣被戳破,哪怕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抢镜行为,也足以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也是为什么,在Speed直播事件之后,评论区一片骂声。
从广州店到长沙总部,无一幸免。
那些曾为老长沙文化买单的粉丝,如今只剩一句话:“我们被骗了。”
04
当品牌开始靠抢镜保命,就说明它已经离顾客越来越远。
有人说,文和友的衰落是偶然,但如果仔细拆解,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内容驱动商业”崩盘过程。
一开始靠情绪,后来靠流量,最后靠表演,但真正最该关注的食材、服务、性价比,反而在一次次流量追逐中被遗忘。
而这并不是文和友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红经济正在面临的困局。
当下不少新品牌都被流量冲昏头脑,以为曝光等于成功,以为拍短视频就能解决口碑。
但真正让顾客掏钱的,还是好吃、好服务、真诚待人。没有这些,再多的热搜也只是昙花一现。
如今的文和友,面临的是一个艰难选择,是继续活在复古剧本里,靠包装和网红续命,还是回到那台路边油锅前,重新思考自己想给顾客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这或许才是它能否翻身的真正分水岭。
05
一个餐饮品牌最怕的,不是没热度,而是热度退去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文和友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不是装饰出来的,也不是抢镜拼流量拼出来的。
它是通过时间慢慢浸润,是一道热菜背后的诚意,是一次服务中的微笑,是顾客回头率和好口碑的积累。
当消费回归理性,泡沫终将破裂,留得下来的,才是真正能打的品牌。
愿文和友能看清这点,在迷雾散去之后,找回那个曾用犀利排骨开出第一炮的小贩初心。
因为这年头,最稀缺的不是流量,而是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