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有一座城市,总是被拿来讲“经济奇迹”。
它叫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经济引擎、非洲的金融重镇,高楼林立、资本汹涌。
有人说,拉各斯是非洲最像“世界城市”的地方,甚至被称为“非洲纽约”。
但就在这座城市边缘,藏着一片完全不属于这个“奇迹”的地方。
这里没有地砖铺成的人行道,只有木板拼接的浮桥;没有自来水、电网、排污系统,只有浮在粪水上的棚屋;
孩子们瘦得皮包骨头,在垃圾和脏水之间游泳,他们不在意水里有什么,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干净的河。
这个地方叫马可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贫民窟。
和城市的CBD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但生活状态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01
马可可原本只是一个靠捕鱼维生的小渔村,几十年来,因为拉各斯疯狂扩张,大量贫困人口被房价、生活成本挤出了陆地,最后只能在水面上“搭房”,一搭就是几十万人。
他们的家,全建在黑色水体上。
搭得好的,是木桩、木板加铁皮;搭得差的,就是几根棍子支起来,外面围一圈塑料布,能挡风不能避雨,晃一下就散架了。
这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厕所”,十几户人合用一个公共茅坑,全靠一个“洞”对准水面。
吃喝拉撒,最后都流进自家棚屋底下那条黑臭水沟里。
更别提什么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水面上飘着的东西,你能想象到的都有。
但他们还在这里生活,甚至,还有孩子在水里学游泳。没人觉得这不对,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
想要出门?得先有独木舟。
没钱买舟的家庭,孩子就干脆不去上学;搭别人家的船,要钱,排队也不一定能轮到你。
因此,很多家庭直接放弃了教育,“先吃饱饭,再想读书”是常态。
02
马可可的居民,活得特别累,但也活得特别倔。
靠捕鱼、缝渔网、卖调料、划独木舟拉客……大多数人同时做几份工,只为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口罩期间,鱼市关门、交通管控,收入断崖式下跌,但没人坐以待毙。
一个叫James的小伙,从五岁就开始划独木舟拉客,他说:“我喜欢住在这里,没打算搬走。”
一个24岁的卖鱼女孩,一边做生意,一边学做裁缝,她说:“虽然穷,但我们经常会办派对,我喜欢大家在一起的感觉。”
他们身无长物,却从不觉得自己可怜。
但马可可的存在,始终是拉各斯政府眼中的“尴尬”。
2012年,拉各斯州政府下了72小时驱逐通知,说马可可“影响市容”,存在“安全隐患”。
几天后,警察和拆迁队强行进村,推倒棚屋,甚至发生了开枪事件,有居民被当场打死,三万人无家可归。
更荒谬的是,那次强拆没有任何补偿。你住了几十年也没用,因为你没有“产权”。
这件事后来引发了国际舆论批评,但对马可可居民来说,只是一次“熟悉的被驱逐”。
没有房契,没有底气。他们一直都知道,这里的“合法性”极其脆弱,他们也知道:自己只是暂时被允许活在这里而已。
03
多年来,也有人尝试改变马可可。
一位建筑师曾设计了“浮动学校”,用太阳能供电,收集雨水教学,但学校在建成三年后倒塌,最终没有推广开来。
还有NGO想装清洁饮水系统、社区医疗点,也因为资金和政治问题不了了之。
这几年,房地产公司和政府又盯上了马可可的地段,想开发成水上豪宅。
计划一传出,居民立刻组织反对,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可能不是最后一次“拆迁风声”。
是啊,城市要发展,但代价不能总是由最穷的人承担。
马可可不是一个“城市之耻”,它是城市最诚实的侧脸,这里的确穷、脏、乱,但也真实、有生命力、有社区温度。
你在拉各斯最豪华的酒店里感受到的是资本的力量;但在马可可,你看到的,是人活下去的韧劲。
我们不该只在重大节日或者纪录片里才看见马可可,它不需要“被粉饰”,也不该被清除。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最贫穷的地方,也能拥有最基本的体面——干净的水、电、厕所以及受教育的机会,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也许那时,我们才有资格说:这座城市,不再让任何人被迫生活在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