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饶,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
2015年至今,延边州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实施文旅融合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45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和71%。数字背后,是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的深刻变革。
步入延边博物馆展厅内,数字换装系统前排起长队,游客们争相体验多民族传统服饰,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触摸文化交融的脉络。“过去,游客多为走马观花,现在会主动询问服饰纹样的文化渊源。”博物馆讲解员说。
“我们以现代科技融合民俗传统,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动’起来。”延边博物馆副馆长许家强介绍,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春节假期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
作为“一核八翼”全域体验区的核心,延边博物馆串联起全州8个县市的文化场馆与景区,形成“一核八翼”发展格局,构建覆盖全域的文化体验网络。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让文化传承从博物馆的静态展陈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网红”延吉持续“出圈”。近日,当地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暑期旅行邀请,配套推出“吃住行游购娱”优惠政策,吸引年轻游客打卡。
延吉市的海兰明珠塔,以181米高度刷新城市天际线。这座集文旅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拥有360°高空观景台,可俯瞰整个延吉市区及周边山川,其在4月30日开业即成为了“网红”。
而在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白墙黛瓦的百年民居错落有致,游客身着朝鲜族服饰拍照打卡,体验传统农乐舞。“通过‘旅游+民俗+体验’模式,带动了周边商户增收。”延边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说,民俗园通过场景化体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动力。
华灯初上,珲春渤海古镇流光溢彩。今年“五一”假期,这座总投资4.8亿元的文旅综合体正式开园,成为珲春特色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作为“八翼”之一,渤海古镇凭借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吸引了各地游客,一跃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渤海古镇位于珲春市区西侧,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从多个维度融入参观体验、餐饮住宿、购物潮玩等各个环节,为游客带来触摸历史文化的沉浸之旅。”珲春智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品宣部经理尹蓉说。
“我几乎天天带家人来玩。晚上红灯笼映着乌篷船,河面倒映着桥影,特别美。”珲春市民郑涛高兴地说,每天晚上表演的节目都十分出色,游客非常多,人气十足。
渤海古镇的火爆,正是延边州“一核八翼”布局中边境文旅融合的缩影:文旅融合的实践正在延边大地多点开花。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村党史馆以丰富的图片与音视频相结合,记录着村庄的变迁,展示着该村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人居环境、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先进做法。“从昔日落后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全国知名旅游地,我们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了华丽转身。”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文旅产业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光东村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收入436万元。
从博物馆里的沉浸式项目到边境村里的跨境电商直播间,从稻田小火车上的欢笑声到节庆活动中的多元互动……延边的魅力,在于既能感受文化厚度,又能享受自然之美。
游客数量的激增不仅带来了收入增长,更激活了相关产业链的活力;网红效应的释放不仅提升了地区知名度,更促进了就业与民生改善。延边州紧紧围绕民俗文化和区位优势,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促进业态多元融合,带动区域发展步入快车道。
延边州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说,“一核八翼”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的多赢,“下一步,我们将培育更多文旅融合新业态,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