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在张公桥的青石板上散尽,暑假的到来,让张公桥一大早就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赵鸭子”店门微启,仿佛早已料到暑假的热闹。一缕难以言喻的甜香,如无形丝线,率先刺破清冽空气,悄然缠绕上早起行人的鼻尖,为这半寐的古城注入第一抹活色生香的烟火气。这缕甜香,是一封来自时光深处的邀约,隐隐夹杂着岷江浪潮声,呼啸而来。
将时光倒流仅百年,岷江码头的喧嚣便如潮水。江声浩荡,号子震天,赵家祖辈肩挑着沉甸甸的卤桶,在熙攘码头踏出坚实足迹。赵鸭子——“老赵”也就这么“走”了86年,那一声悠长醇厚的吆喝,是“四川老字号”最初在岁月长河中落下的锚点。眼前画面渐次模糊,叠化于今日:慕名而来的年轻食客们笑语晏晏,手中油润赤亮的甜皮鸭腿,成为镜头里最生动的“嘉州认证”。
“老赵”的鸭子,早已超越了果腹的简单意义,石板还是当年的石板,鸭子还是当年的鸭子,就是挑扁担的人,换成了门市。
说起这鸭子,最妙的是层糖衣。鸭子总要先卤好,再油烫,油烫的时候还不让人近身,说火候差半分,肉质就要失了嚼劲。高油温下锅,滋啦一声,蹦出略显金黄的外壳,边缘还会起细小的气泡,像给鸭子穿了件带亮片的衣裳。起锅时他总轻轻颠两下,油滴进铁盆的声音,和街对面其他小吃的盖碗碰撞声,竟能合上拍子。
最后刷上饴糖,放在架子上,糖浆挂的十分匀称,顺着鸭皮慢慢流下,最后滴在盘子上形成丝线,灯光一照,嘿,还真让人流口水。
其饱满浓烈的色泽,总让人恍见夹江年画中那些跃然纸上的鲜活神祇与祥瑞——朱砂的热烈、明黄的尊贵、石青的沉静,与这糖衣上流淌的华彩彼此呼应,皆是这片水土对丰沛生活最炽热、最本真的礼赞。卤香飘出的街巷曾是非遗龙舟点睛仪式的必经之路,震天的鼓点虽已远去,赵鸭子那缕深沉卤香却如磐石般扎根于街巷肌理,成为另一种无声的“点睛”,温柔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而当舌尖轻触薄脆糖壳的刹那,甜意温柔绽开,心底仿佛徐徐铺展一幅年画般浓墨重彩的、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长卷。
随着时间前移至中午,排队买鸭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半只、一只、两盒三盒,两只手都快提不过来,有给好朋友带的,有给家里人带的,还有特别能吃的……店员忙却不出乱子,将一份份鸭子装好递向每一位游客,一切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着。忽然觉得,嘉州的日子就像这甜皮鸭,外头裹着层亮亮的糖衣,里头藏着浓酽的卤香,嚼着嚼着,便尝出了光阴的滋味,体验到了嘉州生活美学。
如今“老赵”是越活越年轻了,被评为了四川老字号,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各种餐饮大会、产业发展大会上都有TA的身影。86年,明明不管怎么听起来年纪都很大了,却依然和年轻人们混在一起,“现在都说非遗、老字号,其实哪有那么玄乎?就是祖辈觉得这味道能让日子甜些,就这么一代代熬下来了。”但实际上,“老赵”也知道,赵鸭子的历史正被这些荣誉,纪录着呢。
或许,有些味道,原是要靠一代人接一代人的手,才能在时光里熬出醇厚的香来。就像这石板路上的卤香,就像画纸上的丹色,就像江面上的龙舟,在嘉州的时光里,永远鲜活,永远带着人间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