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和你们一样,认为中国各方面都不如韩国,但当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后,我不禁感慨:哇!这变化真是令人震撼。”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来自韩国首尔大学消费专业的博士教授金兰道毫不犹豫地赞美起中国。
“我并没有特意要赞扬中国,”金教授解释道,“只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我作为韩国人、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曾自信满满,但一瞬间,这份自信心就被中国的快速发展给打破了。”他继续提到,在参加韩国节目《明见万里》之后,他重新燃起了对中国的兴趣,每年原本只去一次中国的他,现在决定每年增加到两次,甚至更多。
不过,他也承认自己内心充满焦虑,“中国的快速崛起让我对韩国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那么,为什么一位韩国的博士教授会有这样的感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到底意味着什么?
2007年,金兰道首次访问中国,恰逢暑假,他选择了北京作为目的地。“坦率地说,刚来中国时,我对中国的期待并不高。”他的这句话反映了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传统印象:一个依旧落后、封闭的第三世界国家。
回顾历史,100多年前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截然不同。美国学者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提到:“20世纪初,中国的国际地位低到几乎无法再低。”他这样评价中国,虽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因素,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的确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困境。清朝末期,面临内忧外患,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到历史低谷。
清朝时期,中国曾是世界强国,尤其是在汉唐盛世,几乎领先全球。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丽舰队便是这一时期国力的象征,郑和的庞大舰队足有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七次出海,所需的财政支持巨大,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的强盛。然而,到了清朝,国门关闭、封锁政策开始加剧,导致与世界的差距日益扩大。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从曾经的强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弱国。那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几乎崩溃,清朝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影响力。即便清朝人口近4亿,军事力量庞大,但清政府软弱无能,无法抵御外国侵略。慈禧太后在《辛丑条约》签署时不得不忍受巨额赔款和一系列屈辱条款,甚至在当时中国赔偿的金额是历史上最为惨重的。
但即便如此,中国人民并未彻底放弃复兴的希望。虽然清朝灭亡后,辛亥革命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西方列强的压迫依旧让中国无法恢复国际地位。中国直到20世纪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逐渐走出了低谷。
金兰道教授感慨道:“我越了解中国,越发现自己对中国了解得不够深。”他说:“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具有独特的潜力。”他认为,正是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赋予了国家强大的内在动力。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包容,任何外来文化都能融入其中,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飞跃,尽管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工业革命,但中国凭借改革创新,赶超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用自己的发展道路追赶上了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
金兰道教授也感慨道,尽管韩国和中国的经济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中国的崛起令人震撼。他还指出,韩国与中国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特别是韩国年轻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根据调查,85%的中国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将优于上一代。而在韩国,仅有40%的年轻人对未来保持乐观。
他认为,韩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外资企业因成本上升而选择离开。经济低迷、物价上涨使得韩国社会感到沉重压力。而中国的年轻人不仅充满信心,而且对国家的未来抱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与韩国年轻人的心态截然不同。
“也许我们应该向中国的经验学习,”金兰道教授说,“中国年轻人对未来的热情深深震撼了我。”在中国的多个城市与乡村,金教授发现,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顶级大学的学生,他们都以国家和家庭的未来为己任,努力学习。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对韩国年轻人缺乏的精神力量深感遗憾。
他还提到,中国的创新技术不断突破世界前沿。中国的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甚至在韩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依旧需要携带钱包,而在中国,手机即可完成所有支付。金兰道教授最后总结道:“中国不仅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力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中国人民从低谷走向高峰,拥有了坚定的信念与自信,这才是中国未来无限可能的关键。”
下一篇:贵州碧江:龙舟游江 水上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