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了古镇的宁静,11月15日,滇南建水,晨光熹微中,承载着历史的米轨和复古的火车,搭载着五位来自老挝、泰国、印度的知名博主,开启了“外眼看云南·游红河”活动第二日的精彩旅程。
历史建筑与静谧乡村的交响
小火车沿着古老的轨道缓缓前行,将一幅幅水墨画般的景致徐徐展开。博主们首先驻足于历经风雨的双龙桥,惊叹其建筑的宏伟与历史的厚重。随后又抵达了融合中法建筑美学的乡会桥车站,其浪漫复古的独特气质,成为镜头追逐的焦点。
当火车的终点抵达被誉为“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的团山民居时,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瞬间包裹了所有人。漫步在古朴的巷道间,触摸着斑驳的墙体,时光仿佛在此慢了下来。在村口一家充满情调的咖啡馆,博主们手捧醇香的咖啡,远眺青瓦黄墙的传统院落。来自印度的博主阿迪由衷感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样的村落,环境清幽,宁静古朴,村民也很友好,我太喜欢这里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团山村所承载的、超越国界的乡愁理想与生活魅力。
独特美食诠释舌尖上的乡愁
走过团山村古朴的巷道,在充满书香气息的云上乡愁书院。一碗地道的建水草芽米线,以其清爽的口感与鲜美的汤底,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老挝博主Jojo品尝后赞不绝口:“草芽的清香和浓郁的汤头真是绝配!”这道地方特色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成为建水风物与人文情怀的最佳载体,让“云南生活”的滋味真切可感。
非遗紫陶诉说指尖上的传承
在团山村,旅程的高潮在于亲身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的制作。在陶艺大师单鹰的指导下,博主们让湿润的陶土在指尖流转,一次次拉坯、塑形,无不考验着他们的耐心。第一次尝试制作的老挝博主Parn和泰国博主陈慕筠,全神贯注地完成了自己的陶碗作品。“紫陶的制作,每一步都是对细心和耐心的考验。”陈慕筠分享着的感悟,老挝博主Parn则说:“看着它在自己手里慢慢定型真的很有成就感!”这份独特的初次创作,被5位外国友人视若珍宝,并表示希望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让这件源自红河土地的工艺品,成为连接两国文化的友谊信物。
这一日,米轨小火车的轨迹串起了历史建筑、传统村落、非遗工坊与特色美食,也串起了外国博主们对红河建水文旅融合的深度认知。“慢”不是诗意的想象,而是建水人日常的生活真相。这里,古朴的民居与现代的咖啡馆和谐共存,千年的制陶技艺与国际友人的创作热情相互碰撞,本土的草芽米线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记者/孙安然
编辑/孙安然
一审/徐美玲
二审/李晋春
三审/武志敏
©七彩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