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苏轼的《石钟山记》,印象极深。现在退休了,有时间,就来实地看看。石钟山虽然山体小巧,但位置独特,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环境清幽,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来自天津的马先生向记者分享他初游石钟山的感受时这样说道。他还提到,这次特意在湖口住了一晚,发现这座小城充满活力,市井烟火气浓郁,街景整洁优美,市民热情友善。
清晨的石钟山浸润在初冬的宁静中。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点缀山间;南坡林木葱郁,叶红似火;北侧枝叶疏朗,游人的身影在林间若隐若现。山势陡峭,在晨光映照下,与水中的倒影虚实交织,俨然一幅水墨画卷。
随着日头升高,气温回暖,在山脚晨练的市民陆续散去。年过八旬的王婆婆如往常一样,坐在凉亭里边晒太阳边织毛线鞋,身后的桂花开满枝头,香气沁人。“昨天还不错,卖了一百多块钱。其实就是图个乐趣,不在乎挣多挣少,来这儿坐坐就高兴。”王奶奶享受着眼前的景致,殊不知自己也成了游客眼中的一道风景。
上午,旅游大巴接连驶来,游客络绎不绝。有人先乘船感受“江湖两色”的奇观,有人则径直登山赏景,聆听导游讲述石钟山蕴藏的人文历史。山脚水声激荡,山上钟鸣悠扬,别有一番意境。下午,远道而来的北京研学团,二百余名初中生跟着课本来游石钟山,个个兴奋不已,在现实中领略自然之美,惊叹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生态画卷。
苏轼的《石钟山记》让湖口名扬天下,其“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哲思,至今熠熠生辉。每年“十一”黄金周过后,旅游市场往往渐归平淡,但慕名前来石钟山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据了解,进入十一月份以来,石钟山景区日均接待游客持续保持在1000至2000人。这一热度,离不开湖口县坚定推进“文旅活县”战略的持续努力和强力攻坚,系统梳理本土文化脉络、深耕特色资源,依托重点项目打造、精品活动策划、景观品质提升,不断优化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验,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石钟山才得以在岁月的流转中焕发动人光彩。
来源:湖口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