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三亚河蜿蜒穿过三亚市主城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三亚河源头石刻。李栋梁 摄
宁远河源头石刻。杨逸仙 摄
藤桥河源头石刻。杨逸仙 摄
■ 吴钟斌
在中国,我所知的比较有名的“三江源”,有青海省“三江源”——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源头区域。有东北“三江源”——发源于长白山脉的松花江、鸭绿江与图们江的源头区域。
在琼南,也有一个“三江源”——发源于海南南部山区的三亚河、宁远河与藤桥河的源头区域。源头位置相距仅二三十公里,均在三亚境内注入南海。
我本三江人,冥冥之中与“三江源”结缘。从2024年开始,因一项“溯源河流”活动,陆续探寻到琼南的“三江源”,并借机试图窥探河流对文明的影响,以及衍生的一系列河流记忆。这对于已经流淌了亿万年的河流来说,是一种印记。于我,或许也是另一种“诗与远方”。
一
事先了解到,琼南“三江源”在哪里,没有人留下过石刻标志。想象着溯源的种种可能,更增加了一层神秘感。
我们先选择流经三亚市区的三亚河。原以为三条河中三亚河最短,才32公里,找到源头最容易,万万没想到,最难啃的就是三亚河。
地图显示,三亚河源头在六罗峡谷里海拔913米的林鼻岭山区,路程并不遥远。几经打听,开车翻过几个山头,就到了六罗峡谷。
没有经验,没有请向导,没有配备专业鞋、救生衣、登山杖、溯溪服,我们竟然就敢去溯源了。前两次,险象环生,均以失败告终。
我就是想去看看这条“母亲河”的发源地,看看奔流向海的第一股水到底从哪儿冒出来。请教了一些专家,邀请水利部门的老师当向导,我们第三次出发了。这一次,到达六罗峡谷弃车点后,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进山之路——水陆并行,尽可能接近三亚河源头。下游的汤他水、临春水、水源池水等,都是你的“儿子”,早已为人所知。千万年来,我们从未目睹过你的样子。
说是陆路,其实连羊肠小道都算不上。可能是山民为了采掘山货,硬生生踩出来的一条深山小径。越往深处走,越看不到路,只能一步步踩着没脚的花草前行。
这里显然是人迹罕至之地了,手机完全没有信号。我们穿山越岭,一会儿走水路,顺着河道逆流而上;一会儿走陆路,沿着河边的岸崖攀爬前行。
深山里空气甜极了,从峡谷里升腾起来的水汽弥漫在林间,湿湿滑滑的,似乎每一片树叶都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林间漫舞着成群结队的蝴蝶,五颜六色,在森林间,在山谷里,在树叶上跳舞。这里是它们的乐园。
水利部门向导说,这一次,我们算是成功了,接近了林鼻岭,也尽可能接近三亚河源头了。因为,已经无法考证,到底哪一股泉水算是三亚河的第一滴水。
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天。2024年9月25日,我们请雕刻工人重返源头,在事先物色好的一块河道巨石上刻下“三亚河之源”五个大字。那一刻,我一次次地怀疑自己,这是真的吗?与很多江河源头相比,三亚河源头的确不算什么。没有古寺名刹,没有名人故居,没有摩崖石刻,但这条静静流淌了亿万年、培育了独特河流文明的三亚母亲河,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它的源头留下石刻标志。
相比之下,宁远河、藤桥河的溯源容易些许。吸取三亚河溯源的经验,我们请保亭当地水利部门专家事先提供了精准的源头地理坐标点,并邀请当地村民做向导。向着坐标点,一行人冒雨踏进了深山老林。
这里属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雨中的原始森林,更增添了许多诗意,浑身被负氧离子包裹着,沁人心脾。山间处处可见的小溪流清澈透亮,每一滴水,都朝着它的目的地奔流而去。
向导非常熟悉地形,也很尽责,带领我们一步步向源头攀爬前行。尽管大部分地段都无路可循,需手脚并用拨开荆棘,但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回家——源头就是我的家。山里长满了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儿的野果,红的、白的、紫的、黑的、蓝的,色彩缤纷。向导提醒说,不能随便吃,有些是有毒的。
雨天的森林,招来了我们最为恐惧的小精灵——山蚂蟥,悄无声息,无处不在。尽管出发前,所有人都在脚上喷了药液,但山蚂蟥还是盯紧这群难得的不速之客,以极快的速度咬住趴着,无一幸免。向导经验丰富,干脆卷起裤腿,以便第一时间发现趴在腿上的山蚂蟥。
宁远河全长83.5公里,源头在仙安石林附近;藤桥河全长56.1公里,源头在昂日岭,两河均发源于保亭毛感乡。
2025年6月18日,我们在源头处的石头上分别刻上了源头标志字样。
从此,琼南的“三江源”有了自己的坐标位置。
二
时至今日,江河山水一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与记忆。李白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引来无数遐想。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于我,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源头、边疆、深山等,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多年前我曾驾车从青海进藏,那是我此生最接近青海“三江源”的机会。当地向导说,无数的小溪河汇成滚滚长江,最早的源头叫“纳钦河”。
期间,与水利部老领导数次聊起我们在寻找、溯源琼南的“三江源”,竟打开了一个无尽的共同话题。老领导曾主导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普查对象包括境内所有的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等,并对长江与黄河的源头进行测定正源,重新测定了这两条江河的长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正是由黄河流域逐渐向南向长江流域等地扩散。事实上,关于黄河源头,出于对“河神”图腾的敬仰,我们的先人早就开始探寻了。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之一《尚书·禹贡》就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中国古代的“河”特指黄河,先人认为黄河源头是“积石”——即现在的甘青交界处的小积石山。
除《尚书》外,《山海经》《史记》《汉书》《唐书》《河源记》等,均有关于河源的记载,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根据现有史料,有关黄河探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回国复命时的描述,并载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只是《史记》将黄河源说成“潜行地下”。
元统一中国后,将吐蕃地区划为统治的疆域,为河源考察打下了基础。1280年,元世祖召见都实与他的堂弟阔阔出,并立下誓言:天下都说黄河源自积石山,但唐宋均没查清源头,现在我拥有了天下,我要在源头建一座城,以方便过往商人做生意。
当年四月,都实以招讨使的身份,率队从今甘肃临夏市出发,4个月后到达河源,入冬前返回都城,并将计划中的“源头城”画成图上报元世祖。虽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源头建城的计划因故没有实现,但35年后,一位叫潘昂霄的人据此著成《河源记》一文,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也收录了《河源记》,并附有《黄河源图》。也因此,中国第一次对黄河源的考察成果得以流传后世。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及民族精神的养成作用实在太大,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但黄河也时常带来灾难,虔诚的先人们就愈发孝敬“河神”,历朝历代均没有放弃。自汉始,我所能找到的历代探索黄河源的记载约十次。清康熙年间的1717年,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和理藩院主事胜住受命前往河源地区测绘地图,次年便绘成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明确黄河源有三条支流,北支是扎曲,西南支是卡日曲,西支是约古宗列曲。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四次组织的黄河源勘查基本一致。1952年,国家派出黄河河源勘查队,历经4个多月的考察,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
33年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再一次追认1952年的考察结果,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侧的玛曲曲果第一次立起了黄河河源标志。
与青海“三江源”相比,琼南“三江源”算不上什么。但相同的是,河源地区不乏先民们的身影。青海“三江源”地区,羌、吐谷浑、鲜卑、党项、蒙古等族均曾在此生活,尽管时常发生战争与征伐,但他们共同创造出极其丰富的文明。琼南“三江源”至今也仍有大量黎族、苗族同胞世代与山水相伴,同样视江河为庇佑他们的神灵,时常以朴素的情怀祭祀“河神”,祈求安澜定水。
无数的中华“水塔”,就这样被守护了数千年。
三
人类的起源、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水。全世界范围内,早期文明多依水而居,大多数城邦依水而建。除了长江与黄河,尼罗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均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孕育地。
“江河利益”关乎方方面面,无论哪个政权,都被当权者将其列入重大考虑。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当权者在不得已放弃部分边疆区域或割地求和时,均不会容忍黄河中下游地区分裂割据。否则,会不惜代价恢复统一,或者由一个政权实现再统一。这是历史的轮回。
在世界十大河流中,唯有长江与黄河处于同一个政权(国家)的范围内,在政治、经济、语言、风俗、运输及人员流动等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的交流交往与交融。这也是5000年中华文明保持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青海“三江源”类似,琼南“三江源”及其流域除了雪峰、冰川、沙漠,悬崖、峭壁、湖泊、沼泽、峡谷、深沟、隘口、瀑布、洞穴、湿地、平原等丰富的自然形态,同样具备。这些自然形态以及流域内的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共同演变为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时代烙印和历史记忆。特别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冲积平原,黄河如此,长江如此,三亚亦如此。
当前的考古成果表明,三亚落笔洞是海南文明的第一抹曙光,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一群智人就在落笔洞里穴居。从岭南渡海而来的海南先民们,之所以选择在落笔洞安家,是因为洞前就是古三亚河道。天然洞穴提供了遮风避雨之地,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与必需的饮用水——这是他们的宜居之所。
藤桥河畔的营头村承载过千年厚重底蕴,北宋就设有藤桥巡检司,军事重镇也带来繁华的商贸交流,营头村的“铺子市”亦曾热闹非凡。河畔的永宁社区也曾是千年商埠所在之地。
史志记载,古宁远河的河道基本就是崖州古城的护城河,护佑城址安全。作为曾经的流放之地,宁远河及其冲积而成的崖城平原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历朝历代流放至此的贬官与流民。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河流景致,诗人、政客、军事家、艺术家、画家等等,中原人与宁远人共同在此缔造了延绵至今、辉煌无比的崖州文化。
鲜为人知的是,在三亚连接宁远河的“海口驿”直达崖州州署,在海口连接海甸溪的“水巷口”直通琼州海峡。一南一北两个点位,曾一度成为海南对外交流交往的主要窗口。上千年来,多少人从这里南来北往,多少南北文化从这里融合拓展。
四
三亚河流域面积337平方公里,宁远河1020平方公里,藤桥河709平方公里。三亚的三条河流,形似一个倒写的“山”字,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建构。三亚的城市开发建设,基本在三条河流的冲积扇上展开。
在中心两城区,城市建设围绕着三亚东西两河“丫”字形,社区、商圈、街道、大型公共构建物等依次展开,构成了最为繁华、喧嚣与密集的城市“核心引擎”。在东侧城区,沿着藤桥河平原及其内河水系,重点布局国际品牌酒店、医疗机构与免税商城,形成高端、奢华与浪漫的度假区域“国家海岸”。在西侧城区,宁远河冲积成约10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重点布局南繁与深海领域产业体系,描绘出一幅嫁接未来的胜景,成为尖端、前沿与值得期待的“科技重镇”。
核心引擎、国家海岸、科技重镇,共同构成了三亚三条河流的基本图景。各地资本在这里轮番亮相,五湖之士在这里博弈交流,中外文化在这里不断碰撞,从而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市格”。
“市格”是城市文明的直接体现。何谓文明?简而言之,文明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里,由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精神财富包括行为习惯、规范伦理、思想道德、理论信仰等,需要意会。没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就不能产生文化,比如茶,只有人买茶、卖茶、喝茶、品茶、聊茶,才能产生茶文化。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三亚的“市格”颇为独特。有观察者这么描述三亚的城市文化:以琼南热带滨河滨海自然地理为基础,以汉族、黎族、回族、苗族等族群为主体,兼容阿拉伯人、古占婆人等域外族群,经过两千多年的冲突交汇而形成的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多族群、水陆融合文化类型,具有兼容并蓄、开放进取、乐观豁达、荣辱不惊的特征。
民间的话最能直观、通俗地表达出这种“市格”——见怪不怪。他们真的有理由拥有这样的“市格”:通常,三亚的大街小巷、酒店大堂、滨海沙滩、椰林漫道,甚至市井小摊、老爸茶坊,市民们时常能与影视明星、体坛精英、院士大师等不期而遇,但往往只是匆匆掠过,并没有流露出些许惊艳。
五
我本三江人。家乡水网密布,水系较多。小时候曾问过母亲,这个小地方为什么叫“三江”。母亲的回答很含糊,这里很适合种田、住人、做生意。长大后,才知道有三条河流在此汇集后流入大海。罗雅河、芙蓉河、演州河,这三条河小得连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注,但汇集在三江镇,最终流入南海。记得家门口从农田中穿过的清流,是我们最喜欢的嬉闹之地。
意外的是,三亚此次持续开展的河流文化溯源活动,也激发起了各界的热情与兴趣。省作家协会专门组织了20位知名作家组成“文化之旅”团,创作了355篇散文、诗歌、随笔作品。社会各界摄影爱好者也拍摄了600余幅摄影作品,多维度展示了独特的河流文化气质。
三亚能有三条河流穿城而过,是一件幸事。如何更好地利用水文化,增添城市的文化厚度,很多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其一,建设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落笔洞是海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明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2004年,三亚首次提出保护利用落笔洞,在考古遗址谋划建设落笔洞博物馆。随着考古文博游在国内的兴起,落笔洞的价值也日益被重视。目前,三亚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正在对落笔洞遗址再次联合考古挖掘,发现了一处新墓葬,是华南地区迄今发现葬式最为明确的旧石器时代墓葬。三亚已将建设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建成后,将填补海南省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空白,极大提升落笔洞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让三亚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
其二,建设一座琼州盐博物馆。盐业曾经是三亚的重要经济产业,盐场曾遍布三亚河两岸,其盐史记载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自唐代设置临川县时,三亚就有了盐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等县有盐”(振州即今三亚)。据1928年的数据统计,海南岛共产盐3万吨,其中三亚临川、榆林两地的盐产量就达到了1.6万吨,超过了全岛产量的一半。德国人史图博在1933年曾对三亚盐田有这样的记述:“在三亚港的内湾有很大的盐田,各路商贩前来运销,流通畅顺又促进航运交通发达,盐业经济愈益发展成为近代海南经济的增长点。”至20世纪80年代,三亚市区还有盐场。可在三亚河畔择一处(比如月川楼)建设琼州盐博物馆。月川楼是三亚当时富甲一方的盐商林瑞川于1933年所建,设计中西合璧,融合了崖州传统民居与西洋建筑特点,是三亚地区近现代代表建筑之一。
其三,建设一座民族融合民心桥。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三亚悠久的历史中,多民族在三亚河流域共同生活。三亚西河流域槟榔村的河段被称为槟榔河。槟榔村是个传统黎族村庄,分布在河两岸。但沿河约8公里长的村居至今只有一座桥,两岸村民往来极不方便。可在适当位置加建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心桥”,既方便两岸群众出行,又可展示三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四,开发一条特色徒步(自驾)线路。徒步,这项小众运动如今已发展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近年来,国内掀起了“慢旅游、徒步热”的潮流。目前三亚没有专门的徒步游线路。云南迪庆州的雨崩村深藏于梅里雪山的腹地,是徒步者的天堂。琼南“三江源”及冲积平原历史文化深厚,山峰之间峰回路转,自然形态多样,民俗风情丰富,是徒步或自驾的好去处。可参考“雨崩徒步”或“川西环线”,沿三亚三条河流,融合三亚经济圈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独具特色的徒步或自驾游线路。产品开发应具有鲜明的主题,体现雨林、体育、探险等特色,线路应经过少数民族村庄,沿途设置一些驿站,推动三亚农文旅融合发展。
其五,打造一个夜游三亚河项目。目前,三亚河有白天游览项目,游客可乘坐“临春河1号”,从三亚国际游艇中心出发,开启三亚河生态观光之旅。观光航线经过情人桥、新风桥以及白鹭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但夜游河海一直是个空白。可进一步疏浚三亚东西河交汇处的河道,试点“夜游三亚河”项目。游船的配置可多功能化,包括餐饮、展示、演艺互动等,将游客从宾馆酒店里吸引出来,以增加旅游的文化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