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旅行不再仅仅是关于亲身体验与内在感受的过程,更演变为一场面向虚拟观众的“视觉展演”。文化遗产地逐渐被编码为“打卡地”,部分年轻人为了追求“出片”不惜排队数小时、冒险越界,甚至忽略文物安全与公共秩序。本文将从“打卡现象”的兴起切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影响,分析过度追求“出片”对文物保护、游客体验及社区生活带来的挑战,并尝试探寻在“热度”与“深度”之间实现平衡的可能路径。
网红餐厅、艺术展览、文博景点……“打卡”已成为Z世代一种独特的社交语言与生活方式。精心设计的构图、反复调试的光线、恰到好处的表情,一切都似乎在为“出片”服务。有人为此“重装出行”,有人排队数小时只为等一个网红机位,更有人不惜越过警示线、攀爬危险区域。有人说他们乐在其中,也有人感叹:这样的旅行,是否已被“打卡”所绑架?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我们记录旅行的方式,也在重塑旅行的意义体系。过去,旅行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亲身体验与内在感受;而今天,它被外化为可量化、可展示的数字符号——点赞、评论、转发,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旅行绩效”。
正如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旅行不再只是个体与空间的私密对话,而成为一场面向虚拟观众的公开展演。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遗产地被重新编码为“打卡地”,其历史厚重感被简化为视觉符号,文化内涵被置换为美学价值。
今年,杭州六和塔的“自然之窗”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众多年轻人专程前来,只为在二楼捕捉那一框剪影风景。此前,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红墙,也曾因“大片”拍摄需求成为热门打卡点。
◎六和塔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湖世界文化遗产14处文化遗存之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登临的千年古塔。其独特的“七明六暗”格局,加上明暗光影、配合丰富的园林景观,造就了独特的窗棂之美。(信息及图片来源:杭州发布 摄影林观恒)
不可否认,拍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旅行记忆,甚至激发公众对目的地的兴趣。然而,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到如今的“出片式旅行”,或许仍是从一种浅表滑向了另一种浅表。年轻人们仿佛被困在“出片”的流水线上,成为无情的“出片机器”。
当旅行的核心从“体验”异化为“出片”,当注意力全然聚焦于方寸屏幕,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便从游客的个人体验蔓延至文物安全、公共秩序与文化价值本身。
相关管理部门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爆红带来的客流提升了门票收入与文物知名度;另一方面,超载的游客威胁文物安全,干扰正常保护工作。以杭州六和塔为例,其木结构承载能力有限,密集人流无疑会加速塔身损耗。
更为棘手的是,游客为获取独特照片可能做出越过警示线、攀爬危险区域等危险行为,增加安全风险。据《每日电讯报》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480人死于在危险场景中自拍。此外,排队争抢机位也容易引发冲突,破坏游览体验。
过度追求“出片”同样对目的地及当地居民造成侵扰。例如,近几年法罗群岛因网络图片成为热门旅游地,年游客量高达11万,而当地人口仅约5万。旅游局调查显示,部分摄影爱好者为拍摄私人领地景观,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为此,法罗群岛旅游委员会发起“维护关闭”活动,在春季的两个周末,整个国家对外完全关闭。
◎2019年,日本京都祇园地区实施禁止游客拍照的规定,未获允许在禁止拍照的私有道路拍照将被罚款。2025年年初,日本多家旅游局也加强宣传一系列新禁令,以减轻旅游热潮带来的混乱与困扰。(信息及图片来源:日本媒体NHK)
“出片文化”推动旅拍市场持续火爆,旅拍店遍布热门景区,“出片大军”把街镇、广场挤得满满当当。我们在《霸占机位、强行拉客,旅拍乱象在影响文旅生态?》一文中也曾提及,随着旅拍产业融入各大文旅场景,霸占网红机位、强行揽客、价格纠纷、摄影师资质不明等问题也频频浮现。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游客体验,也对城市形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社交平台在重构目的地体验中扮演着矛盾角色。以文化遗产类目的地为例,算法推荐放大了某些文化遗产地的知名度,使其从小众走向大众。然而,这种算法驱动的关注度极不稳定,可能导致文化遗产地“过气”与“失宠”。平台经济追求新奇与增长,而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持久与传承,二者之间存在根本张力。当网红打卡点的热度消退,算法又将流量引向下一“爆点”,留下的只有疲惫的文物与管理者。
尽管“出片式旅行”常被诟病为浅尝辄止,我们仍应看到其背后的情感逻辑。年轻人看似随性的旅行方式,实际上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情感地图,只是打开方式更加多元。如果年轻人通过汉服拍照开始研究古代服饰史,通过古建打卡关注木构建筑保护,那么“出片”便具有了积极意义。
客观而言,“出片式旅行”不应被全盘否定,而应被引导与升华——让打卡成为文化探索的起点,而非终点。社会也无需过于苛责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而应为文化的未来保留更多可能的入口。
这意味着我们既要有包容度,理解并接纳不同的新型文化参与方式;也要有智慧,引导这些方式走向深化;更要有远见,平衡瞬时热度与持久价值。
各地文旅部门不应仅局限于用“好出片”“包出片”吸引游客、提振旅游业。对地方管理者而言,治理打卡乱象需“疏堵结合”,采取更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例如,通过科学管理优化场景供给,运用技术工具引导行为规范,重塑文化体验以提升旅游价值,在保护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点。以烟台龙爪山公园热门打卡点“黑山之眼”为例,景区推出限时30秒拍照措施,正是应对旅游旺季客流压力的一种尝试。
◎据景区运营负责人介绍,由于节假日景区打卡点排队人数多,加上观景平台空间狭窄,为维护游览秩序、保障游客安全,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景区旺季就会执行限时拍照。景区还特意录制了当地方言版的倒计时提示音,也给游客增添了不少乐趣。 (信息及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对社交平台而言,应承担起内容引导与社会责任。算法不应只追逐热点,更应关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与可持续传播。例如,推出“文物守护计划”,对过度打卡行为进行提示,或与文保机构合作开发深度内容,引导用户从“看热闹”走向“看门道”。
而作为游客,或许可以在“出片”与“体验”之间寻找平衡,在举起相机之前,在分享之外,先用心感受。
你在旅行中更看重“出片率”还是“沉浸体验”?欢迎留言。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