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30年,2.1亿元……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敦煌基金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心系敦煌的爱心人士,汇聚溪流成江海,为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凝聚起不可或缺的“世界力量”。
每一次资金募捐、每一次公益活动,都是与敦煌的温暖相逢和深情相拥。
敦煌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合影留念。
发展成长,从一笔海外捐赠到一个全国性公益基金会
1989年,平山郁夫以举办个人画展的收入为基础,向敦煌研究院捐款2亿日元,用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1992年,成立“甘肃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但活动区域限定在甘肃省境内,范围有限,募集资金有一定困难。为此,敦煌研究院想着“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向国内外募集资金,用以解决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和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国际友人、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既有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热爱敦煌文化的高度热情,也有为保护敦煌文化尽力的强烈愿望。”敦煌研究院在《关于申请成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报告》中写道,“我们应充分利用敦煌石窟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和他们对敦煌的热爱,借助海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的资金和科学技术……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为全人类的利益长期地保存好这份珍贵遗产。”
在国家文物局、民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3月1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正式注册登记,此前成立的“甘肃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按相关程序撤销。
1996年8月16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标志着敦煌基金会“以正式法人实体形象走向社会”。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大会现场。
为了扩大影响,成立大会前期,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会早早筹谋,发行了“敦煌莫高窟建窟1630年纪念金币”,举办了“北京1996敦煌艺术周”、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从事敦煌研究50年纪念等活动。
从第一届理事会到第五届理事会,从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获2A级到3A级,从获得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到获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历经30年岁月洗礼,有过坎坷与迷惘,伴着泥泞与汗水,敦煌基金会终创新发展、一路成长,发展成为全国文物领域公益机构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也探索出一条具有敦煌特色的基金会发展之路。
资金募集,从2亿日元到超2亿元人民币
从2亿日元捐赠资金起步,敦煌基金会探索创新,广开渠道,用心募集,凝聚守护敦煌的“世界力量”,30年来累计募集资金2.1亿元,而资金募集的渠道、途径、形式,则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自此,“藏在深闺未人识”的莫高窟焕发出巨大魅力。对外开放,成为敦煌基金会开展资金募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每年,成千上百万人走进敦煌,被璀璨绚烂的文化瑰宝吸引、震撼,被一代代守护敦煌的莫高窟人感动、感染,“保护敦煌,让人类的敦煌永远绽放多彩魅力”的爱护之心总是油然而生。
早期,泰国华侨甄婉怡每年捐款1万元;自2010年起,赵辉一家每年捐赠20万元;2019年2月,北京鼎石学校左纯溪、左浩骅来敦煌研学时,将他们多年积攒的5万元压岁钱捐给敦煌基金会……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前排左一)为“修丽可”颁发捐赠证书。
“通过对外开放,募集到的资金很难统计,因为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形的。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说,但很明显的,随着时代发展,除却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外,敦煌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与游客数的不断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用情,用心;真情,真心。这是我们在满世界寻找公益伙伴的‘密钥’。”杨秀清说。
敦煌基金会成立初期,时任敦煌基金会副理事长樊锦诗和秘书长郑世贤去上海“化缘”。白天,忙着奔波;晚上,回到一家位于河南南路的小招待所,好巧不巧遇到上海市委的同志。
在上海市委的牵线搭桥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慷慨解囊,向敦煌基金会捐赠200万元。
2010年10月,敦煌基金会与中国民生银行、敦煌研究院联合发起“中国民生银行与您共同关注人类艺术流失——守护敦煌全国大型募捐活动”。这是敦煌基金会成立15年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募捐活动,仅用时两个月,就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超108万人关注,收到捐款51.07万元。许多捐赠者在网上纷纷留言表示,愿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守护敦煌全国大型募捐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香港敦煌之友累计捐赠超2000万元,美国高盛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徐子望捐资200万元,千百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李伟捐款200万元,梅瓒月女士捐赠17.6万元稿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数额不等,但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香港敦煌之友捐赠合影留念。
“2018大爱敦煌·数字莫高窟”公益慈善捐款、“灿烂敦煌 易起传扬——网易游戏敦煌保护基金”、“数字供养人”募捐……借助互联网,让数字手段成为网络时代募集资金的“锦囊”,让更多社会大众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2013年1月,天津郁美净集团有限公司捐款70万元,用于莫高窟第45窟塑像的数字化保护项目;2019年8月,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捐赠100万元,助力敦煌石窟保护;2025年3月,国华旅游文化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慷慨捐赠200万元……敦煌基金会积极探索,携手国企、外企、民企,为守护敦煌注入更多公益力量。
2015年12月20日,著名敦煌文物保护专家李最雄捐款50万元,发起成立“启新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这是敦煌基金会名下设立的首个专项基金。
每年工资收入的1万元、“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自敦煌基金会成立起,樊锦诗将多年来获得的各种奖励捐给敦煌基金会;2023年7月,又捐赠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截至目前,敦煌基金会共有7个专项基金。”杨秀清介绍,专项基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而我们最应该记住的,是每个专项基金后面每一位可爱的人和他们动人的故事。
公益资助,从敦煌来到敦煌去
30年来,敦煌基金会公益支出累计达1.6亿元,占募集资金2.1亿元的76%,而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始终符合“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的有关规定。
敦煌基金会资助莫高窟第321窟安装玻璃屏风、进行地面改造。
“利用募集资金,助力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是初心、是宗旨,永不改变。”杨秀清告诉记者,敦煌基金会募集到的每一分钱,都源于敦煌,理应花到敦煌,这是“从敦煌来,还到敦煌去”。
早期,敦煌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比较有限,公益资助偏重于保护与研究:资助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所建实验室、资助敦煌研究院计算机终端、资助敦煌研究院赴俄罗斯考察、资助敦煌学著作出版……
敦煌基金会资助举办“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
自2005年敦煌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起,随着募集资金的大幅增长,敦煌基金会围绕“保护、研究、弘扬”核心,全面开展公益活动,充分彰显社会责任,也逐步形成鲜明的“敦煌特色”——
公益项目以敦煌石窟保护、敦煌学学术交流与成果出版、敦煌石窟艺术弘扬为主,兼顾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敦煌学人才培养;同时,设立敦煌奖学金,鼓励青年学子投身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
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进山西大学。
“莫高窟水环境监测”“榆林窟第6窟病害成因及保护对策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研讨会”“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走向敦煌的道路》《敦煌吐鲁番研究》;“‘保护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有奖知识竞赛”、“文化遗产知识校园”公益活动;资助敦煌研究院人员赴法国、印度、澳大利亚,进行学术访问、考察交流、学习文化遗产管理经验……无论保护、研究、出版还是文化弘扬、人才培养,敦煌基金会公益资助的足印里,映照着始终不变的初心。
敦煌基金会资助莫高窟第166窟-数字化工作。
围绕“典范”“高地”建设,敦煌基金会以“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研究,要不遗余力”“弘扬,以敦煌为圆心,以世界为半径”“数字化,新时代的‘宠儿’”等为理念,大力实施公益慈善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敦煌基金会资助出版的敦煌学著作。
敦煌基金会资助敦煌研究院赴印度考察文化遗产。
敦煌基金会资助中小学生走进敦煌。
唯有真情难老去,相逢便是坐春风。“30而立”的敦煌基金会正英姿勃发,未来,将继续创新探索,携手更多的人用爱心善举,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让敦煌文化的千年根脉绵延永恒。
(图片由敦煌基金会提供)
下一篇:七律·重游张家界有感(邓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