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乐怡稼 俞文晶
彩林云海缠绕冰川遗迹,自然与人文交织出原始秘境——初冬的螺髻山景区,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正通过多元融合路径绽放活力。作为凉山州文旅强州战略的核心载体,螺髻山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正从文化活化、业态创新、景村联动到服务升级构建融合体系,让地方特色融入进每一个细节之中。
螺髻山景色
非遗传承:让文化可触可感
“从剪毛、捻线到织就毛布,每一步都是祖先的智慧。”在凉山手工艺活态馆内,彝族毛纺织技艺传承人龙霞的演示让游客驻足围观。这座由宁波——凉山对口协作资金建成的1200平方米空间,成为非遗融合的核心枢纽——宁波泥金彩漆与凉山彝族漆器在此对话,金银彩绣与彝族刺绣隔空呼应,8项代表性非遗通过“展示+体验+销售”模式实现活态传承。
游客可亲手绣制彝绣书签、打磨漆器茶具,在休闲茶咖区品尝彝绣图案餐点与苦荞饮品,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蜕变。依托中国美院等高校设计力量开发的朵乐荷冰箱贴、火纹金属书签等文创产品,更让文化记忆可带走、可留存。景区同步常态化开展牛牛调演唱、朵乐荷走秀等活动,黑龙潭边的非遗展演已成为游客必打卡项目。
景区带动乡村:铺就乡村振兴路
“在今年的火把节期间,5000个火把,既点燃了节庆热情,更暖了村民心窝。”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沙马衣黑介绍,今年火把节的火把全部从周边村民手中收购,带动直接增收。这种“景区带乡村”的融合模式已形成体系:流转150余亩坡地打造农耕体验区,农户每亩年增收2000元;螺髻山镇发展50余家民宿、2100余个床位,实现“山上游、山下住”。
德育村村民乃保莫哦作的生活因融合而改变:农闲时参与景区朵乐荷展演,领唱一次可收入300元,还能带年轻人传承技艺。景区盘活村内闲置资产打造非遗美学空间,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30万元房租分红。目前,螺髻山镇已直接吸纳500余人就业,带动5000余人吃上“旅游饭”,形成“五道箐镇—螺髻山镇—荞窝镇”乡村振兴带。
螺髻山黑龙潭
人才与智慧双驱动:提高服务质量
“讲解内容从地质奇观延伸到彝绣纹样,服务更有温度了。”讲解员田燕的成长见证着景区服务升级。依托与西昌民族幼专的校企合作,景区已接收100余名实习生,培养出英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今年更联合中国美院启动人才计划,培育100名非遗传承与文旅运营复合型人才。
智慧化建设让服务更精准:生态监测与安全调度系统实时联动,“门票+索道+温泉”等5类套票满足多元需求,志愿服务点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与礼品赠送。“我们要实现‘每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时时有保障’,让游客记得住、留下来。”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周芙蓉表示,景区正加快民宿聚落、文创产业园建设,冲刺5A的同时,持续书写文旅融合的凉山答卷。
(视频素材与部分图片由普格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