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在入场仪式上共同入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珠江潮涌,灯火璀璨。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全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和掌声。本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是一场交织着体育激情与文化温情的盛会,讲述着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谊,也澎湃着协同发展的时代活力。
2021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粤港澳联合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这是全运会首次跨越内地与港澳,标志着大湾区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大湾区人民”翘首以盼,以体育相邀,展示“互联互动”的万千可能。
体坛精英毕至,各代表团依次踏着波光亮相,最后入场的东道主代表团,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运动员联袂组成,他们并肩而行,成为开幕式上最动人的画面之一。这不仅是仪式上的创新,更是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生动写照:他们并肩前行的身影,正是千万湾区人日常通勤、生活互助、情感相连的缩影。
香港代表团自1997年首次参加全运会以来,已7次出征这项全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澳门代表团于2001年首次参赛,已参加了6次全运会。如今,香港派出历来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参加,代表团总人数超过1800人。澳门也在率先完赛的空手道项目中取得佳绩,实现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长期以来,体育为桥,持续联通着粤港澳三地的血脉与梦想。
击剑赛场,搏得3枚奥运金牌的香港击剑队,蕴藏着几代内地教练付出的无悔青春;游泳赛场,港澳健儿常年赴内地参赛、训练,尤其对年轻运动员而言,奥林匹克精神在和张雨霏、潘展乐互动后变得更加具象;武术赛场,越来越多的港澳运动员北上求学,在中华武术的源头汲取传统套路的精髓。
这条体育融合发展之路,恰似珠江奔流,汇聚三地力量,共同推动港澳体育事业扬帆远航。
赛事本身也成为“联通”的试验场。开幕前一天,103名自行车选手飞驰于港珠澳大桥,跨越三地。依托“前置通关查验+闭环管理”的创新模式,他们实现6次“无感通关”。这不仅保障了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比赛的流畅进行,更彰显出大湾区在基础设施“硬联通”与制度规则“软对接”上的丰硕成果。
当“骑迹”联动湾区,运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图景也徐徐展开。赛场内,粤港澳三地青年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用普通话、粤语、英语和葡语提供贴心服务;赛场外,“跟着赛事游湾区”成为旅游热点,珠海情侣路的户外大屏、香港尖沙咀的直播画面、澳门议事亭前地的欢呼掌声,共同勾勒出“全民共享全运”的热闹图景。
此时此刻,体育搭台,广泛改变着个体的生活轨迹,让融合在最深处发生。
在开幕式文体展演中,醒狮表演与AIGC、VR技术交融,英歌锣鼓搭配全息投影,龙舟竞渡场景通过AR技术“划”入观众席……粤剧、咏春、麒麟舞大放异彩,科技助力岭南非遗唤起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母题和乡愁记忆。
此外,开幕式文体展演阵容汇聚内地、香港、澳门三地文艺力量,大量来自港澳的青年演职人员迎来人生重要舞台,他们互助共创,生动诠释了“湾区同心”的协作精神。
这种精神让开幕式文体展演中3个“YUAN的故事”得到最完美呈现:同根同源,展现了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根基和血脉联系;同心同缘,体现了三地人民心手相连的情感纽带;同梦同圆,昭示着三地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在共同的热望中,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广东名将苏炳添,两届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香港选手张家朗携手来自澳门的第19届亚运会武术长拳金牌得主李祎,共同点燃主火炬。当南海深处的源火之光,化作三地联动的同心之焰,人们看到的,将不只是体育的激情,更是一个生机勃勃、携手向前的大湾区。
本报广州11月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