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广州,秋高气爽,郁郁葱葱。
十一月的岭南,南风澎湃,欣欣向荣。
十一月的大湾区,潮起浪涌,气势如虹。
十一月的广州,生机盎然、姹紫嫣红。在四季如春、秋日暖阳的城市里,在人行天桥上、公交站点内、绿化带旁,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主题元素迎风飘扬。
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或被鲜花簇拥或被绿树环绕,或悄然屹立在珠江岸旁。
△珠江畔大型吉祥物
从城市主干道到公园景区,从繁华商圈到竞技场馆,一处处立体横幅,一道道主题装置,一面面道旗摇曳,大街小巷里,勾勒出一幅幅全运主题的美丽画卷,静待全运圣火点亮湾区。
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于2025年11月9日正式开幕。
在五岭之南的这片热土上,中国体育迎来又一次激情绽放。
十五运会开幕式以“圆梦未来”为主题,通过“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大篇章,打造出一场沉浸式的古今对话。
△开幕式文体表演
珠江潮涌,湾区同心。
01
绘就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十五运会这场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赛事,不单承载着体育比赛,其背后更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同时也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掀开了全运会历史的崭新一页。
时间回溯到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同意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从那一刻起,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了“全运时间”,也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契机。
四年多来,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融合,三地也在办赛方面不断探索。办赛之初,组委会便探索出“三地三同”,即“同频沟通、同心决策、同步执行”的联合办赛模式,会徽、吉祥物等广泛征求意见,处处象征着三地同心同源、深度融合。
△十五运群众乒乓球
1987年,六运会在广州举行。应邀请,香港、澳门参观团到广东参加六运会开幕式。
1997年10月,八运会于上海举行。这一次,香港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香港代表团的身份,站在了全运会的赛场上。
2001年11月,九运会在广州举行。澳门在回归后首次参加全运会。
2025年,十五运会在粤港澳三地举行。香港、澳门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赛者”再到“主办者”的角色转变。
十五运会的举办恰逢其时。这也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
2024年4月,粤港澳三地已建立常态化、四个层级的沟通联络机制,包括定期召开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制度、联络员及联合工作组等机制,保证办赛更加畅顺、高效。
10月30日,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10天。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为十五运会期间旅客出行提供了保障。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李静告诉总台记者,白云机场T3航站楼投运,为这幅“世界级机场群”的图景补上了关键拼图,撬动着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跃升。
山海相接,人心相通。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地“硬联通”“软联通”水平不断提升。
11月2日9时,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7天。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30分钟后,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起跑仪式,同步开展火炬传递。四城同传,一天完成。
△火炬传递广州站收火仪式
△机器人在深圳站传递火炬
火炬传递活动全部结束后,四地代表共同把火种护送至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并举行融火仪式,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火种汇聚成“同心之火”,为开幕式主火炬点燃完成关键准备。
11月8日,十五运会开幕前夕。在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上,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举行。这条串联珠海、澳门、香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231.8公里赛道,不仅是全运会史上里程最长的跨境自行车赛,更是三地协同能力的集中展现,选手6次穿越三地口岸,全程无间断骑行。
这也是大湾区三地速度更快、彼此更贴近的生动缩影。
△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
△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
十五运会期间,有6000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一系列通关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更为三地人员常态化流动带来了更多便利。
从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到启德体育园、从澳门特区政府总部到大三巴牌坊、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到海心沙、从深圳莲花山公园到前海国际会议中心,来自千米深海的圣火在四座城市间奔跑传递,连点成线,连线成圆,绘就粤港澳三地“同心圆”。
软硬联通,连心成圆。
02
健康中国 同梦同圆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广东的各个城市,正以全运会为契机,在体育、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集体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现代五项
“十四五”期间,广东体育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全省体育产业名录从2019年的7.899万条增长到2023年的9.6823万条,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广东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转智改”、体育服务业增量提质。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
十五运会的赛事分布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19座城市,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同样也是19座城市集体亮相、集体展示的一场盛会。
科技盛会
赛事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遴选130多款高科技产品提升运营、训练和观赛体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场馆智慧管理,运用自由视角系统提供沉浸式观赛,并创新采用深海可燃冰采集圣火,结合机器人接力等科技方式完成火炬传递。
△深海点燃圣火
十五运会的科技底色尤为鲜明。这种“科技全运”的实践,既是大湾区创新优势的集中展示,更是科技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的先行探索。
绿色盛会
一场规模如此之大的体育盛会,却也是一届不新建大型场馆、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的绿色盛会。本届全运会从场馆建设、能源保障、赛事组织等各环节采取减碳措施,将打造历史上首届碳中和全运会。
经核算,场馆改造碳排放占比显著低于往届水平,并通过系统性减碳措施,预计将十五运会总碳排放量降至75-80万吨。
今年十五运会,天河体育中心承担足球、排球、乒乓球、三人篮球等多项赛事任务,也是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主场馆。
场馆通过系统应用节能环保建材、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配合海绵城市措施,形成技术组合拳,有效降低场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这些场馆,不只是比赛空间,更是城市普惠未来的公共财富。
正如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河体育中心改造项目负责人聂珺所说,“整个设计理念就是要打造一个全民的健身公园,在这一次的改造中,除了要满足全运会比赛,还有残特奥会开幕式的要求以外,我们把赛后市民需求也作为我们改造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城市的每一处“微更新”,都让体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广州,一些街角的闲置绿地也改造成了足球场,让市民参与其中。
在深圳,旧厂房改造为攀岩墙、滑板场,社区公园嵌入智能健身舱,城中村的屋顶改造成迷你足球场。
在珠海,实现“赛事无障碍”与“城市无障碍”同频共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人文温度。
在惠州,通过改造惠民空间,开放学校场地等措施,使当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3.19平方米。
十五运会肩负着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一座座城市将办赛成果切实转化为全民健身的红利。
奋楫者先,千帆竞发。
03
一衣带水 同根同源
十五运会开、闭幕式分别在广州、深圳举办。
承办十五运会开幕式的广州办赛经验丰富。在此之前,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近四十年来,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一直与大型体育赛事携手同行、相互成就、双向奔赴。
1987年,185.41亿元。
2001年,2685.76亿元。
2010年,10748.28亿元。
2025年,预计超3万亿元。
这几组数据记录的是1987年、2001年、2010年和2025年广州当年的GDP。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广州这座城市从百亿、千亿、万亿再到三万亿的跨越。
对于广州而言,体育盛会更像是在每个关键节点,为广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广州实现一次又一次向上攀爬。
让我们把时间回望到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六运会的举办,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动能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广州突破原本的老城框架,向东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中心城区主要分布在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今日闻名遐迩的天河区,彼时还是广州的东部郊区。
为了承办赛事,广州在城市东部边缘规划建设了天河体育中心及周边路网,同时修建了天河路、体育西路等区域主干道网,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六运会的举办,让天河区从农田、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商务高地,实现从乡村田园到现代城市的“蝶变”。
△天河体育中心
时间来到了2001年,进入二十世纪后的广州,举办了九运会,进一步巩固了天河的城市中心城区地位。随着黄村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落成,天河区继续向东延伸。
9年之后,时间来到了2010年的亚运会。亚运会的举办,是南国花城广州一次向世界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塑造了今日广州的城市面貌。
在亚运会开闭幕式的珠江海心沙岛上,串点成线,让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广州塔这一条崭新的城市中轴线亮相世界。
回首来路,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乃至十五运会,每次体育盛会的举办都是天河、广州乃至广东的一次向上攀爬的机会,体育与城市,密不可分。
体育不止于赛事,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办赛就是办城”这一理念一直在广州、在广东有着最生动、最切合的诠释。广东的每座城市都在散发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
当下,南粤大地的21城正向世界展示着活力迸发的城市形象。
共生共兴,双向奔赴。
△十五运会彩排现场观众
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正是此刻粤港澳大湾区的最真实的写照。
正如十五运会的会歌所说,冲冲冲,看我气势如虹,让梦想升空跨越巅峰。冲冲冲,任我自由驰骋,赢得荣耀向未来冲锋。
一个气势如虹、海阔天空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祖国的南端,加速崛起。一个勇立潮头、勇攀高峰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南海之滨,阔步前行。
(总台记者 刘润泽 何伟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