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莽莽群山之中,一处藏于深闺的自然奇观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被当地人称作“天外来客的脚印”的沧源天坑群,凭借大自然雕琢的险峻地貌、佤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天坑群坐落于沧源崖画谷风景区,串联起班鸽村、千米国画长廊、崖画等经典景点,形成一条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产业互动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路线。
站在悬空的玻璃观景台上,沧源天坑群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形态各异的天坑如大地的深邃眼眸,最大直径184米、深235米的主坑尤为令人震撼。天坑群内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植被群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在这里形成壮观的“蕨类森林”,岩壁上附生的植物每逢花期便化作“空中花园”。
走进天坑群,一定不能错过当地的咖啡。这里海拔1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8℃的独特气候,孕育出独具风味的“天坑咖啡”。近年来,当地推出的“咖啡全产业链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亲手采摘咖啡豆、参与古法烘焙,深度感受“从枝头到杯盏”的咖啡哲学。
与天坑群隔谷相望的怕拍古树茶基地,百年茶树与原始森林共生共长。茶农鲍大姐家的30亩茶园,通过“茶旅融合”实现了产值翻番: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茶、杀青、揉捻的制茶全过程,还能在茶园观景亭品鉴古树茶,购买印有崖画元素的定制茶饼。“现在一斤茶叶能卖800元,比单纯卖鲜叶划算多了。”鲍大姐的笑容里,洋溢着对“绿色经济”的认同。
沧源天坑群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大自然的馈赠,更在于其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距离天坑群3公里的沧源崖画,记录了3500年前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可被识别的图像共有1100多个,大体可释的图形归纳起来分为人物、器物、房屋、动物、神祇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记几类,内容多为狩猎,也涉及舞蹈、房屋、村落、树木、手印、战争等内容,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史前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证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毗邻天坑群的班鸽村,便是佤族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典范。这里,一幢幢具有佤族特色的民宿错落有致,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民宿外墙绘制着色彩斑斓的佤族图腾,屋内装饰着精美的佤族手工艺品,从传统的木雕、竹编,到绚丽的佤锦,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游客在住宿的同时,沉浸式感受佤族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把班鸽村作为“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核心区进行打造,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村民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通过“党支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村民的土地、房屋等资源集中整合,统一规划开发。村民们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还能在旅游公司和合作社中就业,成为导游、民宿服务员、手工艺制作者等,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沧源天坑群景区的崛起,得益于“大旅游”发展理念的落地。当前,沧源正以天坑群为起点,串联起“千米国画长廊—沧源崖画—班洪抗英纪念馆—翁丁原始部落”的精品线路,形成“自然奇观+民族文化+红色旅游+乡村体验”的多元业态组合,一幅“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荣”的画卷在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沧源天坑群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大自然的地质杰作,更在于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在这里,游客可以触摸亿年时光的痕迹,聆听少数民族的文化回响,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当越来越多的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相册里的风景,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感悟。这或许就是沧源天坑群给予世界的启示:最好的旅游,从来都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通讯员:关汪武赵志明
编 辑:赵榆
二 审:冯永富
三 审:彭先文
终 审:彭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