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孤儿的简笔画,一句“中国医生真好”的真诚感谢,让我在非洲的日日夜夜充满了意义。
作为中国(山西)第28批援非医疗队的外科医生,我来到多哥(洛美)已经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的援非经历,让我对“医者”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里,我不仅是外科医生,更是健康的守护者、知识的传播者和中多友谊的桥梁。
“因地制宜”成了我工作的关键词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我曾习惯于诊室中精密的仪器与标准化流程。而在这座非洲港口城市的受援医院,诊疗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器械和药品有限,以至于无法开展常规外科手术……
不能说我没有失落过,特别是在最初的新奇感逐渐退去之后。但每当我看到门诊大厅早早排起的长队,看到患者眼中对健康的渴望。我很快调整了心态,我必须学会“因地制宜”。
崔广(右)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援外医疗队队员“因地制宜”
我在驻地收集了所有与手术相关的器械物品,构建起一个“无菌保障闭环”,让原本简陋的驻地诊室具备了进行门诊手术的条件。
一位中国侨民因为鼻唇沟肿物变大、并出现红肿发热来找我帮忙。检查后,我判断这是面部“危险三角脓肿”——这个部位的疖肿如果被过度挤压,细菌可能逆行扩散到颅腔内,引起严重的脑部并发症。
中国侨民给医疗队送感谢信
仔细评估后,我为患者顺利完成了手术。后来,患者通过工友送来感谢信,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医生的价值不在于环境好坏,而在于能否真正为病人解决问题。
虽然受援医院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大型外科手术的条件,但这并没有削弱我们医疗援助的意义。医疗队及时调整了工作方向,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门诊手术、孤儿院义诊、妇女健康检查和工厂健康服务中。
义诊中的温暖瞬间
在这些贴近基层的医疗工作里,我找到了践行“医者初心”的新天地。
这两个月,我随医疗队去当地的孤儿院义诊。孩子们纯真又略带怯懦的眼神,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有的患有先天性疾病,有的受皮肤病困扰,还有的因意外伤害留下了后遗症。
患有脐疝的小女孩
我耐心地为每个孩子检查身体、处理伤口,细致地指导护理人员正确用药。发现一名孤儿患有脐疝后,我轻声安慰她,答应等受援医院外科病房成立后,为她免费手术。
孩子脸上欣喜又忐忑的表情,让我久久难忘。
返程时,小女孩跑过来,递给我一幅简笔画,上面写着:“你们的到来,让我很开心,祝你们返程愉快。”我把这幅画扫描成电子版存在手机里,它是我在非洲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小女孩送给崔广的简笔画
医疗队还组织了以“命运与共、芳华同行”为主题的健康义诊活动。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被妇科疾病长期困扰却羞于启齿的女性。通过翻译,我耐心倾听她们的痛苦,细致检查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
一位患有乳腺肿痛的妇女,检查发现存在乳腺肿物。当我建议她去受援医院手术时,她却面露愁容。沟通后才知道,她是担心“昂贵”的治疗费用。我马上向队长请示,得到“可减免手术费”的答复后,她激动地说:“中国医生真好,你们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崔广参与义诊活动
上周,我们去当地工厂为工人做健康检查。发现许多工人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患上了腰背部痛,部分人还有脐疝和腹股沟疝。除了认真查体,我还现场开展了健康科普,教他们一些简单的保健操,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学习疝内容物还纳。工人们学得很认真,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让我明白这些普通的健康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珍贵。
困难与决心
在洛美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药品短缺、设备简陋,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有时候患者很多却没有翻译在场,我需要反复比画才能理解患者的症状;有时药品供应不足,我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有时电力突然中断,我们只能借助自然光完成检查。
崔广向当地患者讲解病情
但这些困难从没动摇过我的决心,反而激发了我更大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我学会了用更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了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最佳医疗决策,也学会了与当地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每当夕阳西下,结束一天工作返回驻地时,当地医护会笑着用中文喊“你好,医生!”,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虽然受援医院目前还不能开展大型外科手术,但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这一现状终会改变。接下来,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深耕一线,在门诊诊疗与义诊服务中精益求精,同时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二是搭建桥梁,积极推动中多医疗合作,争取改善受援医院硬件条件,推进标准手术室建设;三是前移健康防线,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卫生科普,从源头守护当地民众健康。
在洛美的每一天,我都愿做一束微光,虽微弱却坚定,照亮这片土地,温暖这里的人民。
文 / 李东臻 通讯员 崔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