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经到第四个季度了,马上该过去了。从大往小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事情就是中国和美国的竞争,或者软战争,中国内债比较大,美国外债比较大,中国在想办法内部化债,美国在想办法开源节流,这是经济发展的主线。
国内在很多年前就提出外循环和内循环,外循环是把工业品卖出去,把一些原材料买回来,内循环是国内互联互通,刺激消费,增加人员流动。这就意味着,国家层面,是支持消费的,凡是能够刺激消费的事情,国家都会大力支持,官媒都会下场助威。
按道理说,旅游是最好的促销费项目,携家带口、自驾方便、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远程旅游的话,就更好了,在旅游这个赛道,距离越远,消费越高。
但是,事实差强人意,旅游行业属于消费类的项目,但是消费类的项目不只是旅游。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泛旅游业态,荒野求生、看音乐节搭帐篷、车床旅行、苏超、蒙超、赣超、citywalk、打卡胖东来、钓鱼等等等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完美的替代了旅游需求的生态位。
外部的泛旅游业态,来势汹汹,在抢消费市场,这个跟消费降级其实关系不大。
这里就很尴尬了,本来旅游是一件奢饰品,低频的生活方式,跟逛商场和钓鱼是完全没有竞争的,没想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旅游这个行为逐渐变成了高频,本身是扩大了市场,妥妥的利好,没想到,高频生活方式的竞争太大,选择范围更广,反而扼杀了旅游行为的生存范围。
从旅游行业来讲,头部景区过得还算舒服,接触的若干个年游客量300万的景区,依然人满为患,依然干什么事情都要排队一个小时。
中小景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自己资源、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什么火跟风做什么,本身就是在低效的内卷,现如今,竞争对手又多了一大堆,所以这两年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旅游出行人次和消费整体在增加,头部景区市场占有率在增加,头部景区的经营数据变化不大,中小景区不管是游客量还是经营收入都在腰斩。
2024年至今,市场上最火的贵州小七孔、开封万岁山和洛阳老君山三个景区,最火的目的地城市荣昌烤鹅、苏超、景德镇鸡排哥三个城市,说明三个问题:
1、泛旅游业态正在抢走本应该去景区的生意。
旅游人,是时候睁眼看世界了,如果还沉醉在老子资源天下第一的美梦里,市场就会教你重新认识旅游行业,不尊重消费者的宗馥莉、贾国龙,这类企业会慢性死去、泯然众人,泛旅游业态未来几年会成为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对手,再出几个《哪吒》,再来几个胖东来,再搞几个苏超,中小景区的周边游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2、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是最大的王牌杀手锏。
互联网上,总是不断更新着小人物中彩票的事情,从菏泽南站唱《诺言》的郭有才,到景德镇炸鸡排的鸡排哥,媒体平台会一轮又一轮的推起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从而迎合公众一夜暴富的爽点,下一个中彩票的小人物会花落谁家,又是一大波现象级的流量,站在传播学的角度看,一年需要3到4名造梦者,才能维持平台的热度。
这些小人物所在的城市,如果能抓住流量,借势营销,能够让城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提升一个level,在旅游景区的级别中,相当于4A景区半年内品牌影响力提升到5A级,如果维护得当了话,能长期停留在5A级,这是城市旅游品牌快速发展的捷径。
乌拉拉河南转一圈,反应最快的洛宁,吃到的红利最大,现在距离洛宁县130公里的栾川县,红白喜事的流水席已经更新了洛宁蒸肉,可见影响力的提升。
3、优质的自然资源景区经营抗风险能力强。
文旅融合喊了6年了,最大的受益者是文物含金量比较高的博物馆,但是从数量上看,自然资源类的景区占景区总体数量的七成以上,呆在钢筋水泥里的牛马会不自觉的亲近大自然,到了一定年龄的中年人会不自觉的喜欢田园生活。
在这种思维惯性下,优质的自然资源景区,仍然有机会冲击头部。山寨古镇、各类乐园,在经营中抗风险能力很弱,如果开业前三个月甚至前半年没有站稳市场,后期就是一地鸡毛,相反,自然类的景区往往是稳扎稳打、滚动发展起来的。
让我选择投资或者直接操盘,我会更喜欢自然类的景区,投资远小余人造景区,建设是为了“点缀”,现在市场上仍有大量的国内第一阶梯资源的4A或者5A级自然景区,经营数据并没有爆发,但是距离他们的品牌登顶,可能只差一个催化事件。
4、拼创新效率和落地速度是景区内卷的最直接战场。
绝大部分的中小景区,经营得很拧巴,感觉干死不活的,就是内耗太过于严重。
想的多做得少,忙着论证是否合理,最终白白的耽误了时间,有些创新的事情可能并不完美,但是如果第一时间做了,就会有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如果反复论证,最终执行的很完美,错过了最佳的落地时间,可能就一泡烂污了。
万岁山就是最好的例子。演出内容更新之快,让同行望尘莫及,每过三个月去一次万岁山,基本上就换一个景区,这是资源和产品不是很顶尖的景区,唯一的突破方向。
5、贴合大众的创新内容更容易裂变传播。
我发现,上一代搞旅游的旅游老炮,是一个“精英产品”的思维方式。
例如某个城市,曾经出过一个皇帝,那么为了展现这个产品,就找人扮演,尽量复原,找一堆下人文武百官,配合演出一个登基大典,为了展现宏大叙事。
而现在最新的版本是,找个演员扮演皇帝,形象上依然是皇帝,但是人设要无限反差,甚至穿着龙袍去要饭,穿着龙袍去跳舞,穿着龙袍蹬自行车等等。
现在几乎能沾点文化的景区,都在搞沉浸式演艺,只是演员数量多或者少罢了,精心准备一台戏,舞台效果max,但是演出反应平平,相反,更潦草的策划,更抽象的剧情,反倒是大众一片叫好。
我个人认为,这是观念的变化,在不玷污历史的前提下,鬼畜一点、抽象一点,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
策划,就要土嗨一些。
最后收个尾,旅游的基础逻辑一直没有变,变的只是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及时的更新所认知的旅游市场版本,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不只是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第三方同样要这样。
来源:鹏远说文旅
---------------------------------------------------------------------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微信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