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郑州)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开幕。知酷文旅主理人王薪宇受邀参加分论坛2025文旅IP创意创造者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节)
感谢游协的邀请,很荣幸在此分享知酷文旅对旅游文创IP的新思考。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因为今年Labubu成为现象级事件,从产品形态来看,Labubu和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没有多大区别,景区文创也是各种玩偶、毛绒玩具、小挂坠等。从设计上看,Labubu的设计当然很好,但是景区文创也有很多优秀的设计,也有呆萌或者贱兮兮的微表情。那为什么火的是Labubu?景区文创领域能不能诞生下一个Labubu?(往期阅读:labubu这玩意和旅游文创到底有啥区别?)
其实,Labubu和景区文创看似相似,但不属于同一个赛道,背后的运营逻辑完全不一样。
文创IP的三种模式
文创IP有很多模式,我总结提炼了IP作品、IP商品和IP藏品三个模式。迪士尼是IP作品模式,日本三丽鸥的Hello Kitty是IP商品模式,Labubu是IP藏品,每一种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运营逻辑。
先说迪士尼,迪士尼大家都很了解,它诞生于1923年,1928年推出了米老鼠短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后来迪士尼还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第一部彩色动画影片。迪士尼推动了动画技术进步和动画观影市场的增长,所以也吃到了动画IP的红利。迪士尼的IP,都有影视作品为支撑,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塑造,通过影视作品让大家爱上这个IP,作品的受众定位主要是儿童和女性。迪士尼的IP是垂直整合模式,上游自己创造IP,自己发行推广,下游自己使用,主要是迪士尼乐园和授权商品。
这里多说一句,为什么迪士尼要在1955年搞主题乐园。其实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正在普及电视机,电视机对电影院的冲击很大,1946年美国还有9000万的影院观影人次,到了1950年代中期,暴跌到4000万左右。所有的好莱坞公司,都在想一个问题:做电影还有没有未来?在这种形势下,迪士尼启动了主题乐园项目,目的是万一电影行业不行了,公司还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业务。这个决策相当成功,为迪士尼的IP找到了新的变现渠道和使用场景。所以说,一些伟大的创新也是被危机逼出来的。
三丽鸥的Hello Kitty是1974年推出的,Hello Kitty背后没有作品,没有人物塑造。三丽鸥是做文具和小饰品起家的,这些商品上印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可以提升销量,所以三丽鸥就设计了很多卡通形象,而Hello Kitty是其中最成功的,巅峰时期一个Hello Kitty贡献了三丽鸥76%的年营收,并且历经50多年,Hello Kitty依然经久不衰。
Hello Kitty为什么这么火?一方面是日本的卡哇伊文化,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流行。另一方面是日本产业转移的雁型模式,1970年代正是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的高峰时期,轻工、玩具、纺织等陆续转移到东亚、东南亚。制造环节转移了,但设计、品牌和研发环节还没有,所以当时日本是各种玩具、轻工、纺织的研发设计中心。Hello Kitty经由日本的设计和品牌授权,进入到东亚、东南亚的生产基地,变成产品销往全世界。
三丽鸥自己不生产Hello Kitty的商品,而是授权给了数千家生产商,借由商品把Hello Kitty的形象推广到全世界。迪士尼的IP文创一般都比较贵,而Hello Kitty的文创很便宜,发卡、文具、服饰上随处可见,几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印着Hello Kitty的商品。
泡泡玛特的Labubu,又是一种新模式,它没有作品属性,也没有商品属性,Hello Kitty的商品通常都是比较实用的小商品。泡泡玛特不是,Labubu、Molly就是潮玩,有情感寄托、社交化和收藏属性。迪士尼、三丽鸥的IP都是自己创造的,泡泡玛特的IP都是跟艺术家、独立设计师买的。这一点是泡泡玛特能够超越“玩具工厂”,成为潮玩平台的关键。
互联网时代IP的六个特征
Labubu的火爆,有着典型的互联网时代文创IP的特征。互联网时代的IP,我总结了六个特征。
第一,从“为用户创造IP”到“用户主动筛选IP”;第二,基于能力的专业性到基于用户的情绪共鸣;第三,从营销作品、品牌到流量运营。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日本当前最火的IP是吉伊卡哇。吉伊卡哇日文是“小可爱”的意思,是日本一个插画师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小漫画,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三个小团子的日常生活,几乎谈不上剧情,内容多是小团子吃到美味甜品很开心,努力工作很累但还要坚持,三个小团子一起玩耍很快乐这种。就这么简单的形象和内容,得到了大批网友的喜欢,原因是它跟很多年轻人有共鸣,懒、馋,不想“积极营业”,不努力上进但也不拖后腿,这在年轻人看来是热爱生活的态度,朋友、闺蜜、小圈子之间的同频共振,则是年轻人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所以,借由社交平台,用户可以自己筛选跟他有最大情绪共鸣的IP,一个人也可以打造一个超级IP。
第四,IP的生命周期由经久不衰到快速迭代;第五,IP的受众由大众市场到分众市场;第六,IP运营由计划性转向不确定性。
过去,一个经典IP可以火几十岁,最少能影响一代人,但今天的IP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IP跟随着网络热点快速迭代。比如,前两年全网热抢的冰墩墩,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当然,这跟冰墩墩没有抓住机会搞持续运营有很大关系。韩国、日本也不断有新IP火爆之后迅速沉寂。
过去的IP是面向大众市场,但今天一个个的“分众”取代了大众,大家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同温层,大家分散在不同的标签、兴趣和APP之下。例如,上述提到的吉伊卡哇,很多年轻人喜欢,但也有很多人完全没听过。
这种快速迭代和分众市场导致了,IP的打造和运营,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性。
旅游文创和泡泡玛特IP运营模式差异
说回到labubu,泡泡玛特的运营模式和旅游文创到底有哪些不同?
旅游景区文创IP,一般是景区向第三方招标,委托第三方基于景区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开发,整套服务基本全由第三方提供。
泡泡玛特的IP,大部分是跟艺术家、个人设计师购买的,如labubu、Molly,少部分是联名授权,如哪吒2的盲盒。目前泡泡玛特有74个艺术家IP,贡献了泡泡玛特85%的营收。泡泡玛特非常尊重艺术家,非常尊重IP的知识产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泡泡玛特的产品是IP藏品,消费者不会收藏抄袭模仿、有道德瑕疵的玩具。
泡泡玛特购买了IP之后,有一整套IP孵化体系,基于社交平台和泡泡玛特自身会员的数据,捕捉当下年轻人的情绪特征,为IP文创的设计方向提供依据。再基于手中IP的不同评级,配置不同的设计资源、运营资源和推广力度。后续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降低库存风险。由于有藏品属性,所以泡泡玛特很重视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尽量使二手市场的价格稳定。旅游景区很难做到这么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
IP文创需要迭代,需要非常多的设计资源。以泡泡玛特的盲盒为例,一个IP一年要开发4-9套新盲盒,一套盲盒有9个产品,每个产品有多个设计方案。这仅仅是一个IP需要的设计资源,而泡泡玛特有74个艺术家IP,还有大量授权和联名IP。而景区委托第三方IP全案服务的模式,迭代能力和设计资源的投入都比较有限。
泡泡玛特在IP上巨额的投入可以通过其广泛的线上线下渠道收回来,其还有会员体系,有很高的复购率。旅游景区的文创IP,售卖网点有限,复购率很低,自然支撑不起很高的投入。
所以,旅游景区的文创IP不能去对标labubu,两者不是一个赛道,旅游景区出不了labubu。旅游景区可以从labubu现象中借鉴思路,去理解消费心理和趋势的变化。
以“文旅+”的思维去做文创IP,是旅游景区可行的策略。旅游景区的优势不在于打造和运营IP,而在于拥有的文旅景观、文化资源和在大众心中旅游地标的属性。依托这些资源,可以对外进行IP合作或进行IP孵化合作,例如游戏公司游科打造了黑神话悟空,这是顶级IP,但他们也需要借助景区的帮助,提供场景和素材。敦煌莫高窟也与腾讯合作,打造VR洞窟、线上沉浸式展厅等。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也将园内明星动物,以IP的形式与喜茶等商家搞联名活动。
一些景区也可以扶持当地的设计师、艺术家,依托本地特色进行IP孵化,以众创的方式挖掘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文旅+”的方式,景区不用唱独角戏,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作者|王薪宇
编辑|小知知
图片来源|知酷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