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肥东10月23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 通讯员 彭红玲 汪兴)连日阴雨过后,10月22日的安徽省肥东县终于迎来秋阳。浮槎山景区内,游客纷至沓来,登高赏秋,尽享雨后初霁的清新与惬意。
这一派热闹景象,与肥东县精心打造的长古旅游公路密不可分。自这条公路贯通以来,沿线景区人气持续攀升,“交通动脉”的引流效应日益凸显。浮槎山景区负责人欣喜地介绍:“国庆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65880人次,日均8235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88万元。”与之南北呼应的江淮侨乡·六家畈项目同样表现亮眼,国庆期间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营收达42万元。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在此交融,相得益彰。
过去,肥东县虽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却因分布零散、交通衔接不畅而面临“资源整合难”的发展困境。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与区域品牌影响力不足,一度制约着文旅产业的升级步伐。长古旅游公路的建成,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举。它通过“交通+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肥东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条绵延约110公里的旅游公路,宛如一条瑰丽的丝带,将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岱山湖这两颗璀璨明珠串联起来。它途经长临河老街、浮槎山、四顶山森林公园等众多景点,将该县7个乡镇的农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生动勾勒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诗意画卷。从空中俯瞰,这条贯穿肥东南北的观光大道,在无边的斑斓秋色中蜿蜒伸展,与山水相映成趣。
长古旅游公路沿线焕发活力的,远不止于文旅风光。一座座现代化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位于桥头集镇的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一座座造型酷似“金字塔”“鸟巢”“土楼”的智能温控大棚蔚为壮观,在蓝天映衬下充满科技感。阳光洒落在钢结构温室上,折射出斑斓光彩,令人仿佛步入科幻世界中的“未来农场”。
智能温控大棚(央广网发邱少林摄)
“正是看中长古旅游公路便捷的交通优势,我们才决定落户于此。如今,通过这条路园区每天对外销售的叶类蔬菜超过1吨。”示范园工作人员介绍道。
该产业园总投资达16亿元,分三期建设。一期120亩已于2022年建成投产,二期16座雾耕植物工厂已建成8座投产面积240亩。目前,产业园年产果蔬400吨,产值800万元,新增就业10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人。三期物流配送中心也已建设完成。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量达10万吨,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并可新增就业超1000人,带动500名附近农户灵活就业。
在长古旅游公路的强力驱动下,肥东县成功跻身“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行列。2024年,全县农村社区村级经营性总收入达2.63亿元,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全覆盖,100万元以上占比近70%。今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如今,长古旅游公路已超越单纯的交通功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它让肥东昔日散落的文旅“珍珠”,有望串联成一条夺目的“项链”,正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