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河谷的东端,天山腹地藏着一片被称作“绿色谷地”的秘境——那拉提草原。这片瓦剌蒙古语意为“有太阳”的土地,不仅是世界四大亚高山草甸植物区之一,更是自然造物与人文烟火共同绘制的立体画卷,被誉为“人间天堂”,连《中国国家地理》都将其森林列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首,堪称“中国瑞士”的绝美范本。
那拉提的草原绝非平铺直叙的绿毯,而是一道立体的风景长廊。它三面环山,一侧依偎着巩乃斯河,草原如翡翠绒毯般铺展在连绵的山坡上,随山势起伏形成温柔的褶皱。海拔两千多米的“空中草原”最为震撼——从雪山脚下铺展至天际,夏季时野花遍野,红的、黄的、紫的,像打翻的调色盘,与远处雪岭云杉的墨绿形成层次分明的色块;秋季则化作斑斓的童话,金黄的白桦、火红的灌木与常绿的松林交织,仿佛大地在燃烧。而“河谷草原”的日出堪称一绝,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洒在毡房顶上,整个草原便浸在金色的光芒里,难怪这里被称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盘龙谷的原始森林则像绿色的海洋,松涛阵阵,鸟鸣啾啾,毡房星子般散落其间,完全不输瑞士的田园风光。
那拉提的名字,源于一个古老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队翻越天山,正值春日却遇风雪弥漫,饥寒交迫之际,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云开日出时夕阳如血,士兵们不由大喊“那拉提!那拉提!”(意为“有太阳!”),这个地名便从此流传。如今,这片曾让铁骑惊叹的土地,已成为哈萨克族人的夏季牧场。每年六月,大量牲畜转入草原,毡房如白帆般点缀在绿海中,牧民们举办草原集会,赛马、叼羊、姑娘追,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边塞草原文化。
那拉提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人文。作为哈萨克族的夏牧场,这里的毡房里飘着马奶茶的醇香,手抓肉的香气混着草原的清冽。牧民们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牧羊、制毡、驯鹰,他们的歌舞热烈而质朴,冬不拉的琴声里藏着草原的故事。景区内的“天神台”“沃尔塔交塔”等景点,既是自然奇观,也是哈萨克文化的载体。而作为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地——《大秦赋》《将夜》《海上牧云记》等都在此取景——那拉提的每一帧画面都自带电影感,随手一拍便是“Windows桌面”级的壮丽美景。
那拉提的旅游开发始于1999年,如今已形成“河谷草原”“空中草原”“盘龙谷”“天神台”“沃尔塔交塔”五大线路,全年举办各种习俗节日和现代展览活动。夏季是最佳旅游季,草原绿意最盛,野花绽放,气候宜人;秋季则色彩斑斓,适合摄影爱好者;冬季银装素裹,可体验滑雪、雪地摩托等项目。无论选择哪条线路,都能感受到那拉提的宏大立体空间感——登上海拔两千多米的观景台,俯瞰草原的辽阔浩瀚;漫步森林步道,听松针落地的声音;或在毡房中住上一晚,听牧民讲古老传说,看银河从头顶流淌。
站在那拉提的草原上,风里都是自由的味道。这里的“立体”不仅指地形,更指感官的丰富——视觉有雪山、森林、草原的层次,听觉有松涛、鸟鸣、毡房的炊烟,嗅觉有松针的清香、奶茶的醇厚。当你在盘龙谷徒步,偶尔会遇见牧民赶着羊群穿过森林,羊铃声与鸟鸣交织,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而那拉提的“治愈”恰在于此——它让你忘记城市的喧嚣,只记得自然的辽阔与生命的纯粹。
这,就是那拉提——它用立体的草原、古老的故事、鲜活的民俗,书写着天山深处的千年牧歌。它或许不是最繁华的旅游地,却因真实与纯粹,成为无数人心中“有太阳的地方”。下一次,不妨在夏季来此,看繁花如何铺满山坡;或在秋季来此,看层林如何染尽山色。那拉提的美,从不是单一的,而是自然与人文共同编织的立体诗篇,让人一眼万年,终身难忘。
上一篇:窑湾二十景之二:望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