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谈生忠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每天发布·或诗或文
用作者的诗意·填补生活的空白
趁着还算年轻,必须走一趟西藏。
———题记
西藏纪行:心动的回响(—)
经行德令哈
久而未雨的草原,就像一张老人的脸,枯竭里挤出的淡绿着染生命的顽强,偶尔一片的黄扑入视野,欣欣然更有了生息间的绚烂。列车一路爬行,裸露的岩石似乎擦肩而过,留给的狰狞吞噬着山腰不大的林区,真担心它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在这莽莽的高原,让生命的张力更为单薄和脆弱,此时,眼神里滑过一丝丝的无奈,心中的愁思将额头的皱纹紧琐成忧伤的波痕。
豁然,一排排白杨在田畴里伸展,盎然的生机在小麦和油菜花的摇曳里成为图鉴,柴达木盆地的凛然风骨一次又一次被山野的粗犷和辽阔装点,一会儿是绿洲写意的画板,一会儿是沙柳守望的干涸,一会儿是储存平静的湖面,一会儿是疾驰而过的列车留下的风尘卷动。
海子不在了,但我越来越靠近他曾经驻足过的地方,越来越深切地体味他的诗篇《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我想告诉海子,你只走到了巴音河,如果再走远一点,到格尔木,到拉萨,想必你的生命不会如此短暂,你会在秘境里找到风的方向,会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找到舒展的阳光,悟出不再孤单的彷徨,并坚定活下去的勇气。
体味那曲高
戈壁滩拉长了荒凉,天色从蔚蓝变成灰蒙一片,载乘我们的列车像一条孤独匍匐的长龙。夜色渐浓,本想在不冻泉下车体验海拔4600米的感受,却被列车员“不能下车!”委婉拒绝,只好隔窗思忱海拔不断提升是否给身体带来不适,感受那些星星点点晃动的灯影留给我的遗憾。凌晨四点多在万物的沉睡里,列车悄然靠近了西藏的北大门那曲安多,无法安睡的我坐在列车走廊,凉意袭来,头晕、浑身酸困有些难受,查看手机上的显示,海拔4800米,实时气温只有7℃,而此时节正是三伏里的中伏。透过车窗望去大地几乎与苍穹成为一体,广袤的草原在寒星里更为孤独,“生命的禁区”应该是这里特有的别称吧!夜幕下,从远处投射过来的斑驳光束,描绘着那曲人顽强的动人风景,传递着那曲人坚守的故事。“人间再苦,也苦不过那曲”,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甚至连一棵树也无法生长的城市。但她用自己的宽阔和深邃,孕育了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萨普冰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迪卡湿地等自然风光,也正是这苍茫和无垠孕育了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壮阔前行。
观馆触史痕
走进拉萨,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城市,干净宽敞的街道与鳞次栉比的建筑交相辉映,金碧辉煌的宗教寺院与群山苍翠的自然风貌相得益彰。“佛教圣地”、“国家历史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等,让人在久盼却担心缺氧中踏上了这片向往的雪域之都。
为了较全面直观地了解藏传佛教和西藏历史,填补认识的肤浅,我来到了雪域高原的“文化心脏”——西藏博物馆。博物馆恢宏大气,建筑以藏式传统风格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常设《雪域长歌——西藏历史文化展》和《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馆藏52万件文物,包括珍贵文物4万余件。漫步于博物馆,一个个展馆就像一页页翻动的史书。那一尊尊古老的佛像,宛如在演绎着千年的宗教文化,琳琅满目而又华贵的民族服饰集成了藏民族文化的多彩。来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画像前,16岁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千里迢迢,举目皆是孤单的她,用自己的纤纤玉手筑起了民族融通的桥梁,用自己的聪慧在雪域高原谱写了唐蕃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不朽篇章。驻足唐代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撵图》前,唐蕃和亲的场面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成为历史的见证。宋代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这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宋代完成的墨书彩绘,一千年后依然艳丽如昨,连叶片纹理都清晰可见,称之为“镇馆之宝”当之无愧!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绿松石粉等书写绘制的藏文典籍和唐卡画、藏乐器、法器等,这些时光的踪迹,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了解民族民俗文化的一扇窗口。
梵音久回荡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来到大昭寺,正门前挤满了叩首举拜的虔诚信徒,七彩的经幡在阳光下飘动,酥油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在西藏,各教派都拥有自己的寺院,而大昭寺则是西藏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大昭寺门前有三根石柱,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写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全文,其内容涉及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协议。该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松赞干布为纪念赤尊公主入藏而建。走进大昭寺,仿佛踏入了一个神圣的世界,肃穆庄重,一闪一闪的酥油灯光影,回响的低声悠长的梵音,使大昭寺成为信徒们的圣地。来到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回并供奉在大昭寺的“镇寺之宝”释迦牟尼12岁自塑等身金像,不论信徒还是游客都投去虔诚的目光,表达对佛祖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重。从供奉金像的佛堂走出向右,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塑像,且不说信徒们流在血液里的虔诚膜拜,作为一名游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唐蕃联姻,汉藏和亲,体现唐王的远见卓识和维护家国边陲安宁稳定的英明,体现了松赞干布谋求区域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智慧,感受到文成公主在自我和国家整体利益面前的大爱选择。大昭寺,香火绵延、金顶、壁画不仅是信仰的力量,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对神圣与美好的追求。它是“时光的容器”,承载着千年的梦想,是藏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和情感的精神符号。
穿过八廓街的一段,人流入注,商贾云集,各式商品琳琅满目,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念念有词的诵经声相互交织,俯身的叩拜与转经道的悠长编织着笃信的节奏,这里最能扑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百结愁肠,每一处流传着“诗佛”的故事,叙述着他的传说。
小昭寺内,信徒们络绎不绝,拿着写有祝福的经文,在有序的排队等待中,用默默的祈祷祈求家人的平安吉祥。
噶丹寺,本不在我们计划的行程中,但作为从青海远道而来的我们,真切体会一代宗师宗喀巴远行修炼、弘扬佛法及坚如磐石的决心和毅力,我们还是登上了海拔4300米的噶丹寺。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噶丹寺的建筑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设有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殿等。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196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期遭破坏,从1980年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宗喀巴大师1373年(16岁),从青海来到此地,广受教义,1409年创立格鲁派(黄教),提倡僧人持守戒律,永乐十七年,在此寺圆寂。身在此处,大师征途迢迢,求学修行,使人感慨万千。站在这里,远眺,群山苍翠,白云吉祥,心旷神怡。近观,寺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黄白红交加的色彩彰显着噶丹寺的神秘和雄浑。
未完待续
编辑/审核| 圣湖雅韵
监制/设计|圣湖雅韵
●作家简介:王宝业,青海乐都人,汉,1965年生,系青海省作协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有《文化河湟 吐蕊飘香》、《下王家火把节》、《放羊》、《怀念嫂子》、《母亲和拔田》、《寄情木棉》等。
原创 严肃 审慎 真诚 包容
唯有批评不可辜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
《作家文学》杂志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