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喜洲,一列穿梭于稻田中的小火车,正成为观察中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窗口。这列由大理大喜之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运营的"有风号"、“麦浪号”小火车,不仅串联起古镇的核心景区,更牵引着一场关于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刻变革。
混改破局,搭建融合发展新平台
从火把节到稻田艺术节,从非遗市集到摸鱼体验,公司通过持续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将喜洲的文化优势与农业资源巧妙结合。"我们以稻田小火车为核心产品,打造了游客必打卡的旅游动线。"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火车沿线设置的非遗文化市集、非遗论坛、稻田摸鱼等活动,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让喜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加具象化。"
场景再造,从"过境游"到"沉浸式体验"
喜洲的创新发展,体现在对传统旅游模式的突破。稻田小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移动的体验平台。沿线的非遗市集让白族刺绣、甲马纸等传统手艺直面市场;非遗论坛为文化传承提供学术支撑;稻田摸鱼等互动活动则让游客重温农耕乐趣。
这种多场景、沉浸式的体验设计,有效破解了旅游目的地"旺季过热、淡季过冷"的难题。通过全年不间断的节庆活动布局,喜洲实现了"淡季不淡"的运营目标,让旅游经济保持持续活力。
价值跃升,产业链的乘法效应
喜洲模式的精髓,在于对土地价值的重新发现。随着凌酝烈酒公司的入驻,原本普通的麦田正在酝酿着价值的飞跃。三吨麦子酿出一吨威士忌,创造的价值从数千元跃升至十五万元,这种"乘法效应"正是农文旅融合带来的直接成果。
同时,"米之闲"品牌的成功推出,让喜洲大米完成了从农产品到精品商品的转型。这种品牌化运作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重塑了消费者对传统农产品的认知。
普惠共享,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拥有43年历史的"清凉小屋",在旅游发展的浪潮中焕发新生。负责人马建云表示,随着游客的增长,这家老店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周城非遗传承人张莉的经历同样印证了这一变化。在政府的扶持下,她的"蝶恋花刺绣"企业让传统手艺通过旅游市场获得了新生。"现在我的作品随着游客走向全国各地,这让我对非遗传承充满信心。"
创新启示: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喜洲实践的最大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创新体现在四个维度:在机制上,混改公司兼具公共利益与市场效率;在产品上,小火车等核心产品创造了独特体验;在价值提升上,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跃升;在成果共享上,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当地居民。这种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这个秋天,当游客乘坐小火车穿行在金黄的稻浪间,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片田园风光,更是一个传统乡村在新时代的创新突围。喜洲模式证明,当农业遇见文化、当传统拥抱创新,乡村振兴就能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随着新一轮播种季节的到来,用于酿造威士忌的麦种即将撒入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喜洲的故事,正如那列穿梭于稻田的小火车,正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