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文旅市场在创新浪潮中持续发力,精心雕琢出一个个文旅新场景,精准地满足了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各地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系列令人流连忘返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其中,一场场“晒秋”活动如同这个季节的“最美符号”,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最具时令性的亮点。
在江西婺源,村民们将自家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出来,梯田式的古建筑配上五颜六色的晒盘,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晒秋图;在新疆和硕,辣椒进入全面采收季,戈壁滩披上巨型“红地毯”;在天津蓟州车神架风景区,五彩缤纷的农作物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山乡晒秋图;在安徽黄山黟县宏村镇塔川村,满山树叶和谷物色彩斑斓……各地的晒秋活动,不仅吸引了八方游客循着秋意而来,沉浸式触摸民俗文化的肌理,更成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和村民的“增收密码”。
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金秋“最美符号”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江西婺源县旅游人数达124.65万人次,同比增长26.2%,创历史新高。在篁岭景区,错落有致的民居间,一架架晾晒的玉米、南瓜、辣椒等在游客视线里勾勒出醉人的美丽图景,吸引了无数游客打卡拍照。
“今年篁岭的晒秋活动在创新上下了很多功夫,除了结合节气、民俗、纪念日搞主题景观外,还结合T台秀,展示了用豆角做的包包等,用潮流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晒秋。” 婺源篁岭景区品牌经理周菲菲对观察者网介绍,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篁岭景区日均接待超2万人次。
婺源篁岭景区的晒秋场景
“晒秋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可以深度参与的体验活动。在篁岭景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晒秋的过程中,感受‘朝晒暮收’的田园生活,体验收获的喜悦。这种参与感让游客从被动的观赏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体验,强化了旅游记忆。” 周菲菲说。
相关资料显示,篁岭位于江西婺源县东部,是一座距今近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农事晒秋活动,每到秋季,人们把收获的庄稼摊在庭院或将晒盘置于房顶晾晒然后储藏,春晒山珍、夏晒果蔬、秋晒粮食、冬晒熏腊,四季晒盘不断。时至今日,这种“晒秋”民俗活动成为了乡村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周菲菲表示,“篁岭的晒秋一直遵循着乡村农俗的原真性。晒的都是本地作物,用的是传统工具,且一直严格按节令、农时进行,不搞反季节或假作物。晒秋的大妈大多都是当地的村民,她们会穿着地域特征明显的农家服饰来打理晒秋场景。”
“篁岭的晒秋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开展,如摄影、写生、农事体验、民俗活动等,进一步拓展了游客的体验空间。” 周菲菲说。“目前,篁岭景区年接待游客逾3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4亿元。借助于旅游产业的兴旺,现在篁岭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从以前的3500多元提升到现在的5.6万多元。”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黄山市研学旅游协会会长赵昌恒对观察者网表示,晒秋活动对婺源旅游的推动毋庸置疑,“作为婺源文化旅游核心IP之一,晒秋让婺源声名远播,不少人因为晒秋而来,顺便也会去周边一些景点。此外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相关文创、周边农产品、民宿、农家乐等,还催生出摄影、研学这些新玩法,同时也保护了乡村文化,让晒秋这种传统生活方式能保留下来,从而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
位于天津的车神架风景区是一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地处蓟州车道峪村,近年来通过打造晒秋场景,不断吸引京津冀游客前往打卡。
车神架风景区营销部负责人李保刚对观察者网介绍,今年是景区连续第五年举行晒秋文化活动,以“哇晒车神架,晒秋也时尚”为主题,以蓟北多彩群山为背景,推出“南瓜王国”“五谷丰登齐上阵”等六大主题场景,设置“南瓜绘画”“等你晒秋”等游戏互动,主要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创意晒秋活动,不仅提升游客参与感,更重要是让大家有旅游获得感。
“晒秋是一种农俗现象,更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的视觉效果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是人们旅游体验获得感的重要来源。”李保刚说,“今年景区策划布置的各类晒秋场景,目的是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沉浸式体验金秋‘最美符号’。”
“晒秋不仅是文化,更是乡村美学”
作为民间传统农事活动,各地通过举办晒秋文化节、开发晒秋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晒秋景观小品等方式,将这一古老的习俗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周菲菲表示,篁岭景区非常重视对晒秋农俗的动态传承,在不破坏核心文化(如珍惜粮食、颗粒归仓)的前提下,晒秋景观也会根据时令、节气以及活动等对农作物的品类稍作调整。“活态传承与创新不仅让乡村文化得以延续,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天津蓟州车神架景区的晒秋场景
“晒秋之所以成为乡村旅游一大亮点,主要是其具有视觉符号的稀缺性。”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管婧婧对观察者网说,“晒秋场景色彩明快、构图规整,天然适配于社交媒体传播。游客既是体验者也是免费宣传员,形成‘打卡—分享—引流’的主动循环,降低了景区营销成本,也体现出晒秋背后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满足了游客对差异化生活场景的向往。”
管婧婧认为,晒秋这一传统农俗的“美学”,始于人们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那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反而成为现代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晒秋场景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收喜悦,充分符合城市人群对乡村生活的想象。
“丰收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当人们参与晒秋活动,或置身于晒秋场景时,那种丰收的体验感是真实而深刻的,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收获的快乐,还满足了人们内心有图有真相的分享欲望。”中国旅行社协会乡村振兴专委会秘书长崔莉对观察者网表示,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年轻人喜欢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而晒秋活动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崔莉说,从视觉角度来看,无论是色彩斑斓的农作物,还是错落有致的晒架,都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非常“出片”。尽管我国南北方农耕文化有所差异,但是晾晒作物却是共同的行为,也同样展现出丰收的壮丽以及细腻而丰富的美。
赵昌恒认为,“从文旅视角来看,晒秋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乡村美学,这种视觉美感是源于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价值体系与生活哲学的结合。”
赵昌恒说,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这四大要素是乡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方面,农田、茶园等是基础;生活方面,邻里关系、日常起居、节庆习俗等充满人间烟火气;生态方面,山水草木和谐共生,形成季节性生态景观;文化方面,乡风、民俗、历史记忆等构成了乡村的文化底蕴。“晒秋活动则是将这四大要素有机结合的代表性展示,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原本这是一种古老质朴的农事活动,如今则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方式之一。”
文旅专家、尚游汇文旅董事长钟晖对观察者网表示,晒秋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为游客提供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游览体验,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还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游客能真切体验到农事活动的乐趣和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作为一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吸引物,晒秋活动已成为既保护乡村文化又促进经济发展的旅游新模式。”钟晖说。
从“晒谷场”到“流量场”,如何避免晒褪文化底色?
从生活实践到旅游符号,晒秋这自带传统文化的农事活动正在向旅游景观功能转变,而如何避免其活动空洞化、浮于表面形式而失去文化内涵和生活价值,是文旅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网友表示,“很多游客对晒秋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享受上,缺乏对背后文化的深入理解。”也有的网友认为,一些地方的晒秋活动只是在架子上展示了一些农产品,缺少原有的生活气息和农耕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晒秋被简化为一种表演形式……
对此,赵昌恒表示,“活态传承是延续和弘扬晒秋文化内涵的重要核心,相关目的地、景区要全面梳理晒秋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传承方式。比如婺源篁岭,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保护古建筑,为晒秋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婺源篁岭景区的晒秋场景
“同时要突出晒秋的生活性和动态性,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朝晒暮收’的田园生活。此外,通过讲述晒秋故事、提炼特色符号,提升其文化价值,而且要让游客感知到。” 赵昌恒说。
“晒秋要以村民为本,他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表演者,他们是乡村文化、乡村美学的传承者和创造者。”赵昌恒强调,在晒秋空间的营造上,还应植入一些其他本地文化元素,比如村子里的一些非遗、故事、人物等,把这些文化转化成有形的或无形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获得感。此外,也可以打造一些吸引游客驻足的微景观,这些微景观要和村庄机理、建筑风貌等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钟晖认为,晒秋文化的营造绝非简单的谷物堆砌或风貌复制,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选择与实践。首先要凸显“乡村味”,摒弃“城市味”,晒秋场景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与城市迥异的空间形态、生活节奏与景观意象。其次要着力挖掘“本土味”,晒秋活动应深耕本地文脉,让地方材料、传统工艺与本土植被唱主角,让乡村自信地展现“我是谁”,而非在盲目模仿中迷失自我。第三要保留“自然味”,守护“人文味”,乡村是自然生长的有机体,不规则的田垄、随形的溪流、老墙上的苔痕是其精神之形,能为晒秋场景锦上添花,同时也是人文内核的根基。此外,让原住民成为晒秋活动主角更能体现乡村美学叙事,增添更动人的风景。
管婧婧指出,“晒秋本身具备成为乡村旅游重要IP的潜力,但要让其真正承载起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就必须推动它实现一次根本性的升维——从单一的景观跃升为文化+产业+体验的深度融合场景。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要让晒秋吸引人来,更要让它能‘让人留下、让人消费、让人再来’。”
“推动晒秋IP的升维,本质上是推动乡村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观光目的地向生活方式体验地转变。”管婧婧说,当晒秋成为一个集文化感知、物质消费与深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时,它便真正实现了从一张靓丽的“风景名片”到一个能自我造血的“乡村美学经济模型”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