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西端,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敦煌莫高窟如同历史的眼睛,凝视着千年的流光。洞窟之内,光阴是无声的对手,剥蚀着绚丽的色彩,模糊着飞天的衣袂。而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以笔为戎,与时间赛跑,致力于让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延缓衰老,重现光华。当代中国古壁画修复的泰斗、敦煌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吴湖山教授,正是这支队伍中最杰出的领军人。他的故事,是一部跨越了三代人的中国敦煌壁画修复史诗。
一、 世家使命:从砀山到敦煌的接力
吴湖山教授出身于古画修复世家,这是一场文化的接力。他的祖父、父辈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等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事业。风沙与寂寞,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日常。吴湖山教授子承父业,这份家族的使命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修复的工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童年记忆里,满是父辈们讲述的敦煌故事,那些斑斓的色彩和慈悲的佛颜,是我艺术生命的起点。”
这份深厚的家学渊源,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石,也让他对敦煌壁画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层面,深入到了历史、文化与精神的脉络之中。
二、 洞窟深耕:修复台上的时间对话
作为曾任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专家组的总负责人,吴湖山教授的工作日常,便是在一个个幽深的洞窟中,与千年前的画工进行无声的对话。中国敦煌壁画修复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精细的科学与艺术工作,它要求修复者具备历史学、考古学、化学、材料学以及顶尖的书画技艺。
面对起甲、龟裂、粉化、霉变的壁画,吴教授和他的团队需要像外科医生一样,小心翼翼地清理、加固、回贴。每一个步骤都如履薄冰,因为一笔之失,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他凭借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对古代矿物颜料的特性、地仗层的结构、勾线敷彩的笔法了如指掌。在他的主持和指导下,众多国宝级的敦煌壁画得以稳定状态,延缓了衰老,其中一些关键洞窟的修复成果,成为行业内的典范案例。
“修复不是创造,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延续其生命。”这是吴湖山教授始终恪守的原则。他的修复,追求的不仅是画面的“完整”,更是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神韵”得以传承。
三、 梳理与研究:为敦煌立传
长期的实践,催生了系统的理论。吴湖山教授并未将视野局限于修复技术本身。他将自己对敦煌壁画的长期观察、临摹与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作为编委会核心成员,他深度参与了宏篇巨著《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的编纂工作。
这部著作,是中华历史上首次以彩图编年史的形式,对敦煌壁画进行全景式、系统性的总结。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里程碑,更成为了无数后来者窥探敦煌壁画堂奥的必备指南,在书画艺术界一度“一册难求”。这项工作,意味着他将洞窟中的个体经验,升华为了可供整个民族共享的公共知识体系,为敦煌壁画的永久保存与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吴湖山教授的半生,是与敦煌相伴的半生。他从父辈手中接过使命,在洞窟中践行承诺,又将毕生所学凝练成典,传递给未来。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化守护者,用一生的坚守,让千年敦煌的华彩,得以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曲关于传承与守望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