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出游人次与消费总额均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谈起这一切,旅游企业们的兴致却并不高。
根据国家旅业网的调研,这个8天的黄金周假期,旅行社的生意普遍较为清淡,甚至有旅行社老板反映,自己和员工在家歇了整整8天,感叹行业的火热已经完全于己无关。“感觉自己就好像一个只能天天在家看电视的老演员,心情糟透了。”
景区的日子也不好过。尽管头部景区依然人满为患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众多中小景区却远没有那般乐观,更有甚者,一些古镇类景区延续了往日的冷清,即使在黄金周期间依然门可罗雀,境遇之惨淡,令人唏嘘。
这个假期,最大的话题点在酒店这一块儿,似乎人人都在谈论电车和帐篷跨界抢走了酒店的生意——从我们的调研来看,酒店商家的生意确实大受影响,不少酒店不仅房价上不去,有的甚至连入住率都没保住。说起原因,业者们也大多归之于许多游客自驾睡车里,睡帐篷。不少商家直言:这个黄金周,就像一个普通的周末,没有惊喜。
所有这一切,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当年的预判,现在回头去看,那简直就是一个神预言。
2020年12月13日,戴院长在“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发表题为《文化引领 科技创新 奋力开创旅游集团发展新格局》总结性发言,期间他说道:“去旅行社化、去星级酒店化、去景区化,可能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趋势”。
在当时,这是一个充满争议、许多人不以为然的观点,4年多过去,预言正在成为现实。这个黄金周之后,再不会有人对此怀疑。
去旅行社化,去星级酒店化,去景区化,意味着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如戴院长所言,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都是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所决定的。
换一个角度看,任何一次行业变局,无不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样如戴院长所言:“未来的旅游不再只是自然空间,更是生活场景,是戏剧场到菜市场的全方位、高品质的生活场景。继续盯着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忙于升星、申A、要牌子,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做优新发展阶段的旅游集团。”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旅游市场,无论是帐篷、电车对酒店的冲击,还是商场、剧场、菜市场对景区的替换,抑或是音乐节、体育赛事对传统实景演出的无情碾压,无不生动的印证了“旅游不再只是自然空间,更是生活场景,是戏剧场到菜市场的全方位、高品质的生活场景”,同样也为未来的旅游市场展示了“去旅行社化,去星级酒店化,去景区化”的初始模样。
在这里,我们想谈一个很小很小,却被互联网无限放大的细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却也是一个被误解被以讹传讹的细节。
10月2日晚,有人发现疑似武汉街头出现大量的帐篷,10月3日,网络上便已是铺天盖地以“酒店涨价逼年轻人住帐篷”为主题的图文和视频,好不热闹。
国家旅业网根据依据“帐篷露营一般不在城市市区”的常识,再根据网图上“街头的帐篷”秩序井然做出判断,这很可能是一次自媒体乌龙事件,遂联系身在武汉的特约记者前往实地探访,发现事发地在INTIME音乐公园内,10月3日至7日,这里将举行盛大的音乐节。
因为门票不指定具体位置,所以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搭帐篷通宵排队,为的是有机会在前排与汪苏泷、安溥、草蜢等知名艺人互动。
帐篷露营是音乐节常见的参与方式,组委会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露营区,这一切与酒店涨价并无关系。我们的特约记者倒是在现场发现了有大量黄牛参与排队的蛛丝马迹,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之所以说这是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因为它意味着人们已经对“帐篷冲击酒店”形成了共识,也意味着,以音乐节、体育赛事为代表的众多新生事物,正在丰富着旅游业的生态。
9月1日,国家旅业网发文【2025年暑期,传统旅游业走向黄昏】,直言“我们看到了传统旅游业的努力,也看到了传统旅游业的无奈”,同时断言:“消费新需求,正在让旅游业焕发新的生机”。
更早的时候,戴院长不仅高屋建瓴的预判到“去旅行社化、去星级酒店化、去景区化,可能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趋势”,更明确指出:“未来旅游市场有多大呢?我们初步的测算是100亿人次、10万亿元消费。这么大的市场肯定会有溢出效应,不可能只靠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传统业态去满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撰写|刘大先生
编辑|耶稣蜥蜴
校对|王木木
审核|雷蕊
版面设计|苗苗
国家旅业网率先推出品质旅行商黄页
中国品质旅行社集结
,查看最新版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