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十年前的国庆,在景区堵成照片,十年后的今天,在朋友圈看别人堵成照片。我们的国庆假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又到欢欣鼓舞的节假期。
这篇,作为一个中年人,咱们一起聊聊过去十年,国庆假期需求的有趣变化:
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带娃看升旗”的成长,还是从“晒定位”到“晒感悟”的心态?是疫情三年“云旅游”的无奈,还是后疫情时代“说走就走”的自由?
这十年,国庆假期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从“去哪里”到“和谁去”再到“成为谁”的十年
那些堵在路上的焦虑、电影院里的热泪、国旗前的哽咽,其实都是我们对“好好生活”的最朴素渴望。
01.社交需求的十年变形记
从“打卡网红地”到“回家陪爸妈”
2015年,我们为“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驱车300公里打卡;2024年,我们为“陪爸妈看一场老电影”提前三周抢票——国庆假期的“朋友圈大赛”,早就从“晒风景”变成了“晒家人”。
图源:网络,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
1. 2015-2019:网红经济下的“社交货币”狂欢
2015年的国庆,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突然刷屏朋友圈。那座面朝大海的白色建筑,本是社区配套,却因一篇《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面朝大海,没有春暖花开》的微信推文,成了“文艺青年必打卡地”。
3000名北京人开着车涌进这个偏僻的海滨社区,有人为拍一张“孤独照”在烈日下排队两小时,有人连图书馆的门都没进,却在朋友圈配文“与孤独和解”。
那时的人们,像追逐潮汐的候鸟,哪里有“网红标签”就飞向哪里。
2018年国庆,重庆洪崖洞的灯光秀让8D魔幻城市爆火,游客量突破500万,有人调侃“洪崖洞的人比洞里的石头还多”;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一夜间成顶流,年轻人为了和她“牵手”排队5小时,手机内存里存满“打卡视频”,却记不清城墙砖上的纹路。
这是典型的“社交需求爆棚”——我们通过打卡网红地,在朋友圈获得点赞和评论,本质是“归属与爱的需求”的外化。
人们在那时的需求是:在朋友圈的虚拟“聚会”社交,“露一手”晒出别人没去过的地方。
2. 2020-2022:疫情下的“云团圆”与真实连接
2020年国庆,疫情第一次让“跨省旅游”按下暂停键。
三亚酒店出租率从往年的80%暴跌到30%,故宫闭馆,电影院空场。
但我们的社交需求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抖音上,“云旅游”直播间里,导游举着手机带网友“逛”西湖,评论区刷屏“妈妈快看,这是你想去的断桥”;家庭群里,有人发起“线上团圆饭”,8个城市的亲戚对着屏幕碰杯,70岁的奶奶学会了用滤镜给自己加“国庆快乐”的贴纸;
人民网推出“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H5,5亿人次在线“试穿”民族服饰。
有人截图发朋友圈:“今年国庆,我替全家‘云游’了56个民族”。
最戳心的是2022年国庆,上海的小杨在方舱里过了生日,同舱的阿姨用橘子皮给他做了个“生日帽”,大家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他在日记里写:“以前觉得国庆就是放假,现在才懂,‘团圆’不是挤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心里装着彼此。”
3. 2023-2024:从“晒风景”到“晒生活”的回归
2024年国庆,旅游数据创历史新高:7.65亿人次出游,7008亿元花费。但朋友圈里,“堵在高速”的抱怨少了,“带娃看升旗”的感动多了;“打卡网红地”的定位少了,“陪爸妈逛菜市场”的日常多了。
在2024年,国庆假期的社交需求开始和“尊重需求”融合,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去远方”证明自己,而是通过“爱身边人”获得价值感。
我们在国庆里的“带娃看升旗”,“陪父母过节”,本质是通过家庭互动获得“被需要”的尊重。
02.消费需求的十年理性与疯狂
从“抢火车票”到“抢演唱会票”
十年前,我们为一张火车票在12306前熬夜刷屏;十年后,我们为一张演唱会票在大麦网前秒空落泪.
国庆消费的“疯狂”从未变,只是从“生存刚需”变成了“精神刚需”。
1. 2015-2019:“黄金周”的报复性消费
2015年国庆,“史上最长假期”(8天)让旅游市场彻底爆发: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08亿人次,高速公路拥堵里程破纪录,有人调侃“堵车时,我在高速上看完了一部《甄嬛传》”。
那时的消费,是“有啥买啥”的冲动。
三亚的海鲜大排档,游客抢着点“龙虾帝王蟹”,结账时才发现被“天价宰客”,却不好意思砍价;
国庆档电影《夏洛特烦恼》票房破14亿,观众笑着走出影院,却记不清剧情,只记得“开心就好”。
2. 2020-2022:“安全第一”的理性收缩
2021年国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安全需求”成了消费的底线。
游客不再盲目跨省,而是选择“本地游”:北京人逛环球影城必带“消毒湿巾”,广州人去长隆要提前三天预约,成都人在周边古镇“露营”,帐篷销量同比增长300%。
最扎心的是电影院,2022年国庆档票房仅15亿,不及2019年的一半,有人在《万里归途》的片尾哭了:“以前觉得看电影是娱乐,现在才懂,能安安稳稳坐在影院,就是最大的幸福”。
安全需求压倒一切——当生存受到威胁,我们会自动退回“生理+安全”的底层需求。
3. 2023-2024:“悦己消费”的精神觉醒
2024年国庆,消费市场出现“两极分化”:一边是“蹭老式消费”走红,年轻人抢购老年人座椅拐杖(淘宝搜索量暴涨125%),追求“实用性价比”;
一边是演唱会、音乐节门票秒空,周杰伦、五月天的国庆场次,票价炒到5000元仍一票难求。
这不是矛盾,而是“理性消费”与“精神刚需”的共存。
有的深圳的95后,国庆花2000元买了演唱会门票,却在酒店自己煮泡面,泡面省的钱,是为了买“和偶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快乐;
有的杭州的白领,拒绝了“三亚七日游”,花500元报了“非遗剪纸课”,理由是“比起晒沙滩照,我更想发‘我剪的国旗被博物馆收藏’的朋友圈”。
03.从“看阅兵”到“参与阅兵”:国家认同的十年情感深化
十年前,我们在电视前看阅兵,为“东风快递”激动鼓掌;十年后,我们早就从“仰望”变成了“参与”。
1. 2015-2019:仪式感中的集体自豪
2015年国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九三阅兵”成了全民热词。
电视里,老兵方阵敬礼时,无数家庭的客厅里响起掌声;微博上,“东风-21D反舰导弹”话题阅读量破80亿,有人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那时的国家认同,是“被震撼”的感动。
当看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我们会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这是马斯洛说的“外部尊重需求”(被他人尊重),国家强大带来的“集体尊重”。
2. 2020-2022:危机中的共同体意识
2020年国庆,疫情未散,武汉的长江灯光秀上,“致敬逆行者”的字样亮起时,江滩上的人群自发合唱《歌唱祖国》,有人举着“武汉加油”的牌子,哭着说“今年国庆,我们都是武汉人”。
2021年国庆,河南暴雨后的第一个长假,有人自驾去郑州当志愿者,帮受灾家庭清理淤泥,配文“国庆不旅游,来给祖国‘做点小事’”。
最动人的是2024年国庆前夕,新疆的牧民和护边员,骑着马在边境线上插国旗,用鹅卵石砌成的1750平方米巨型国旗。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获赞数百万。
评论区里,有人说“以前觉得爱国是宏大的,现在才懂,爱国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3. 2023-2024: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2024年国庆75周年,最大的变化是“普通人的参与感”。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上,2000名志愿者里,有00后大学生、外卖小哥、退休工人,他们帮游客拍照、指路,有人凌晨3点就来排队,说“能为国庆出份力,比看阅兵还激动”。
线上,,网友分享着自己的“爱国小事”:甘肃的农民拍了“给玉米地插国旗”的视频,配文“今年收成好,给祖国报喜”;
深圳的程序员开发了“AI生成国庆头像”小程序,24小时内被使用100万次,他说“用我的技术,让大家都能‘戴’上国旗”。
国家认同与“自我实现需求”融合——当人们主动参与国家庆典,从“看客”变成“建设者”,在国庆里的“做志愿者”,“分享故事”,是通过“为国家做小事”实现个人价值。
04.十年总结
我们的国庆,其实是“好好生活”的十年
十年前,我们以为国庆的意义是“去哪里玩”;十年后才懂,国庆的意义是“和谁一起,怎样生活”。
从2015年的“网红打卡”到2024年的“家庭团圆”,从“抢火车票”到“抢演唱会票”,从“看阅兵”到“参与阅兵”,我们的国庆假期,其实是一部“需求升级史”:
生理需求(旅游、消费)→安全需求(疫情防护、理性消费)→社交需求(家庭连接、朋友互动)→尊重需求(国家自豪、个人价值)→自我实现需求(参与社会、贡献力量)。
就像马斯洛说的,“人是不断追求更高需求的存在”。
十年国庆,我们从“向外求”(看世界、买东西)到“向内求”(爱家人、做自己),从“被感动”到“去创造感动”。
这才是最珍贵的变化:我们越来越懂得,“爱国”就是爱身边的人,“庆祝国庆”就是庆祝“我们自己好好生活的每一天”。
今年国庆,你会在哪里?和谁一起?做什么?
不重要。
重要的是,十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在国庆假期里,找到“好好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祝所有人,国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