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之前的9月17日,一条消息从沙特首都利雅得传到中国云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全球首个“茶”主题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增至57项,云南则增至6项。
景迈山古茶林
在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红星新闻记者参加“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的采风团来到景迈山。据当地基层干部与村民介绍,两年来,全球各地前往景迈山的游客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些茶农转身成为茶企负责人,有村民的年收入,较申遗成功前翻了一倍。
5片古茶林与9个传统村落
入夜后,翁基古寨的广场升腾起一团火辣辣的篝火。在游客的注视下,一名布朗族歌手,弹起他的三弦琴。
这是一场朴素原始的“音乐快闪”晚会,9月17日晚,这样的活动还在景迈山的其他几个村寨举行。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庆祝景迈山申遗成功两周年。
两年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那条消息从沙特首都利雅得传到国内时,国内各方已为之努力了13年。
澜沧县官方介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于2010年6月启动,13年的申遗路上,国家文物局领导亲临现场指导,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省文物局明确专人、派出团队驻扎景迈山参与具体工作。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
景迈山的古茶树
该遗产被视作世居民族保护并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资源的典范。澜沧官方介绍,布朗族、傣族先民进入以前,景迈山还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中有野生茶树。从公元10世纪以前至今,根据村寨、茶林景观形成的时间以及人茶关系的演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可以分为原始森林景观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初始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发展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繁荣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稳定期等历史阶段。
17日晚的“音乐快闪”活动中,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的代表在景迈山申遗成功两周年宣言中称,世居民族与茶林共生共荣,“每一片茶叶都是祖先的馈赠”。
10月1日起试行免费预约入园机制
翁基古寨与糯干古寨,属于景迈山内的两个传统村落。红星新闻记者走访时,感受到了这里的变与不变。
翁基古寨位于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海拔1400米左右,这里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9℃,充沛的降雨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澜沧县官方人士介绍,翁基古寨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布朗族村寨,属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翁基古寨
翁基古寨隶属芒景村,翁基组长张光明介绍,过去翁基古寨很少有游客来,来的都是一些茶商。2011年,他率先在村里开起了客栈,平常入住率在50%左右。景迈山申遗成功后名气大增,翁基古寨也迎来了全球各地很多游客,一些游客到寨子里一住就是数日,有的甚至长达一个月,其客栈常常接近满房状态。
“我们寨子总共是90户346人,家家都是茶农,90户有90家茶室。”张光明说,景迈山申遗成功后,他的收入增长了一倍。以他在家里开的餐馆为例,即便是淡季也能实现一个月15万元左右的收入。
游客的激增给景迈山带来了压力。据“景迈山发布”,为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更好地提升到访游客体验,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听证等规范程序,普洱景迈山自2025年10月1日起试行免费预约入园机制。
张光明说,景迈山火起来的背后,是当地对古茶林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翁基古寨不会再新建一座新房子。”
澜沧官方人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得到了各级政府有效保护,周边的森林也逐渐恢复,尽管此前村寨建设规模有所增加,但近些年制定的村庄规划以及环境整治等对村寨的规模和景观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得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较好。
糯干古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傣族聚居村落,在走访时,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古寨建筑保持了傣族村寨的传统空间格局。
糯干古寨
文旅部门介绍,糯干古寨通过实施传统民居修缮、环境整治等工程,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特色,又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村民还利用自家庭院开发“一户一体验”经营新业态,开设茶室、民宿,游客在品茶之余,还能体验傣族传统文化。这种模式保护了传统文化,促进村民增收,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下一篇:任振鹤在敦煌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