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千里金堤,始于足下”。黄河之滨的惠济区保合寨,一块标志石高高矗立。这里是千里黄河大堤“零公里”处,也是“地上悬河”的起点,黄河从这里摆脱山地束缚,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
从桃花峪控导工程到马渡险工,从标准化堤防到智慧防汛系统,从筑牢生态屏障到护好一河净水,160公里的黄河郑州段,滔滔河水安澜东流,沿岸儿女踏歌而行。
黄河宁,天下平。岁岁安澜,是黄河流域人民的长久期盼,也是黄河保护治理的首要任务。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6年来,郑州牢记嘱托、扛稳责任,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筑牢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安澜基础。
长堤永固 智守安澜
“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黄河郑州段全长160公里,这里是“地上悬河”的起始段,河道宽、浅、散、乱,历来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中之重。
筑牢黄河防洪工程是防御黄河洪水的重要屏障。近年来,郑州把“守护黄河万无一失”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防、治、管、疏”相统一,实施黄河郑州段控导工程全线加固工程,高标准推进黄河“十四五”防洪工程等,实现黄河干流和流域一体防洪、协同安全。通过“十三五”“十四五”两期防洪工程建设,完成13处控导工程长达9公里的上延和下续,主流进一步得到归顺;建成并加固黄河文化公园临河护岸工程,提高了岸线防洪能力;黄河郑州段19处防洪工程通过水利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为迎战大洪水奠定了坚实工程基础。
黄河大堤固若金汤,为黄河防汛筑牢工程基础;数智赋能,则为黄河防汛加上了一道科技保障。
秋日,站在黄河马渡下延102号坝,河水滔滔、长堤巍巍。向河上看,不时有无人机盘旋河面上空,巡查河上情况;向河边看,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测河面及河堤情况,自计水尺定时精准测量水位数据。脚下堤坝的根石堆里,则隐藏着一个个“智能石头”,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侦察兵,实时监测着堤坝根石状态,一旦根石发生异动,巡河人员立即就能收到预警信息。
而当我们打开河务人员的电脑看,一条云黄河奔涌于屏幕上,黄河各段的地形地貌、水流水位、天气河势、堤防工程等信息一览无余。河南黄河四预一体化平台就像是为黄河防汛装上了一个“最强大脑”,汛期相关部门即通过该平台进行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
近年来,郑州大力推进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建成由坝岸监测系统、超声波自记水位计、无人机、视频会商系统等组成的郑州黄河信息化系统,为黄河防汛工作插上了“科技翅膀”。
建强体系 法治护航
筑牢工程体系,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提升黄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是确保黄河岁岁安澜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郑州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早、细、严、实”抓好各项备汛度汛工作落实,进一步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措施。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郑州黄河防汛应急预案、防洪预案、滩区蓄滞洪运用预案等各类预案;新编制印发了《郑州黄河抗旱应急预案》和《郑州黄河地震应急预案》;巡堤查险和抢险实行网格化管理,细化责任制至“最后一米”。同时,重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构建防洪“五预”系统,防洪标准已提升到主城区200年一遇、内涝治理100年一遇、雨水泵站50年一遇。
在建强黄河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的同时,郑州市强化法治护航,以法治力量护佑黄河安澜。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2025年4月1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正式施行,让多年治黄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
在法治框架下,郑州市不断迭代治水理念、治水方式,聚焦生态敏感区、水事违法行为易发区,开展了黄河流域河湖管理水行政执法、防汛保安、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等专项行动,并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平台,推进“河务+”机制,以依法治河管河推动黄河面貌蝶变。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保护治理,郑州持续开展黄河流域非法采砂打击专项行动,开展绿盾行动、 “大棚房”专项综合整治、违建别墅专项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等一系列行动,完成了非法建设拆除、“万亩鱼塘”清退等,有效打击了黄河滩区违法行为,破除了困扰黄河滩区多年的顽疾,有力维护了黄河生态安全、防洪安全。
保护治理 水优河畅
从巩义康店镇到中牟狼城岗镇,从邙岭到平原,一条绿带延绵不绝,一路伴随黄河东流,为黄河加护了一道生态屏障。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6年来,郑州市坚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造就这一岸绿色、一滩美景、一河净水。
郑州市坚持“三滩分治”,系统推进邙岭森林生态、低滩湿地生态、中高滩休闲生态工程,生态绿化提升4.9万亩、造林绿化2.4万亩、修复湿地1万余亩,建成惠济到中牟76.5公里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实现邙岭森林化、大堤景观化、滩区自然化、河流清洁化。
郑州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推进河道问题整治,持续开展“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建成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实现沿黄环境治理常态长效;加强黄河干流及支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在黄河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
花园口引黄闸,一股黄河水从干流闸门流出,经沉淀后经东风渠流向城市深处。黄河水曾是郑州的主要生活用水,如今是城市的补充水源。6年来,郑州市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全面落实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水行动,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地下水、中水等水资源使用,管水用水稳定保持在全国先进水平,2024年郑州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黄河水流进郑州,一滴都不能浪费”。郑州市高标准完成黄河取用水管理专项行动,违规取水现象基本消除,黄河干流取水量逐年下降,同时优化整合引黄指标,对黄河水的利用越来越走向集约高效。
大河奔涌,岁岁安澜。沿着黄河大堤前行,河水滔滔而平静,两岸壮阔而美丽。安澜不是治水的终点,而是人民幸福的起点。看黄河远去,眺望未来,郑州将继续全力守护黄河安澜,让黄河的涛声永远奏响安宁与繁荣的乐章。
本报记者 李娜 李宇航 文 李新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