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的风邪乎得很,卷着沙粒打在莫高窟的窟檐上,呜呜咽咽的像有人在哭。三界寺的智圆和尚攥着半截蜡烛,烛火在风里抖得厉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贴在布满壁画的墙上,活像个要跑出来的鬼怪。
“师父,真要封吗?” 旁边的小沙弥手抖得更凶,手里捧着的经卷差点滑到地上。藏经洞门口堆着不少东西,布包皮裹着的经卷、缺了角的绢画、还有几尊半旧的佛像,都是寺里最宝贝的东西。智圆没应声,只是盯着那尊鎏金铜佛 —— 那是于阗国王送的镇窟之宝,佛底座刻的梵文在烛光下闪着冷光。
说起来也怪,前几天就有风声传过来,说西边的黑韩王朝把于阗国给灭了,那些信伊斯兰教的兵见了佛像就砸,见了经卷就烧。逃难来的于阗和尚哭着说,连大昭寺的金佛像都被熔了。这话传到敦煌,寺里的和尚们夜里都睡不着觉。智圆摸了摸铜佛冰凉的底座,心想这宝贝可不能落到那些人手里。
你别说,出事就出在这天晚上。智圆正指挥徒弟们往洞里搬经卷,忽然听见甬道那头有脚步声。不是他们寺里人的脚步,急茬茬的,还带着金属碰撞的脆响。“谁?” 智圆把蜡烛举高了些,烛油滴在手上都没感觉烫。
阴影里钻出来个穿俗家衣服的汉子,手里攥着把刀,眼神直勾勾盯着那尊铜佛。“大师傅,借这佛像用用,等过了这阵风头就还回来。” 那汉子说话时牙齿都在打颤,不知道是吓的还是急的。智圆心里咯噔一下,就知道是冲着镇窟之宝来的 —— 这些天寺外总有些不三不四的人转悠,说是要 “借” 经卷去 “保管”。
“佛是护佑众生的,不是挡灾的物件。” 智圆把小沙弥往身后藏了藏,自己往前站了半步。蜡烛光照着他光溜溜的脑袋,倒比那汉子的刀更有气势。僵持了没一会儿,远处传来打更声,那汉子骂了句什么,转身就没影了。智圆这才发现,自己后背的僧衣都湿透了。
其实那会儿敦煌的和尚们都在忙着藏东西。有的把经卷缝在佛像肚子里,有的把绢画卷在墙皮里。但三界寺的这批最金贵,不光有汉文经卷,还有不少于阗文的佛典,都是于阗和尚逃难时带来的宝贝。智圆想起白天老方丈说的话:“这些字要是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往洞里搬东西的时候,小沙弥突然问:“师父,封了洞,咱们以后咋找着?” 智圆没说话,只是在洞口的壁画上补了两笔,把原来的菩萨像旁边添了朵不起眼的莲花。现在想想,那些后来找藏经洞的人,说不定就是凭着这朵莲花才找到的?谁知道呢。
洞越堆越满,布包皮摩擦经卷的沙沙声在夜里特别清楚。智圆摸着一卷《金刚经》,纸都脆得掉渣,却比什么都沉。有徒弟念叨:“听说别的寺都把破经卷烧了埋佛像底下,咱这好好的经卷封起来,算不算浪费?” 智圆瞪了他一眼:“破经也是佛说的话,哪能说烧就烧?” 后来才知道,还真有学者说这藏经洞就是堆废品的地方,智圆要是听见了,非得气得吹胡子瞪眼不可。
天快亮的时候才封完洞。用泥巴糊住洞口,再刷上颜料,看起来跟别的墙壁没两样。智圆最后看了一眼那朵莲花,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风沙还在刮,像是在跟他说什么悄悄话。他不知道这洞一封就是近千年,更不知道后来会有个姓王的道士把洞打开,让那些经卷流落到世界各地。
现在去莫高窟,导游会指着藏经洞的位置给你讲斯坦因、伯希和的故事。可他们未必知道,在那个风沙漫天的秋夜,有个叫智圆的和尚,为了守护一洞的经卷,跟持刀的汉子对峙过;有个小沙弥,抱着经卷吓得直哆嗦,却没掉一滴眼泪。
那尊鎏金铜佛最后去哪了?没人知道。有人说封在洞里了,有人说被智圆藏到别的地方了。或许在某个不起眼的博物馆里,有尊底座刻着梵文的铜佛,正安安静静地待着,等着有人能读懂它身上的秘密。
风沙还在吹,跟一千年前景色差不多。只是再也没有抱着经卷的和尚,在夜里急急忙忙地寻找藏身之处了。你说,要是智圆知道他守护的经卷成了宝贝,会不会觉得那晚的辛苦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