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莫高窟逛的时候,盯着墙上的壁画看入了迷。你别说,那些颜色明明过了千百年,蓝的还是那么透亮,红的照样扎眼。后来跟讲解员聊起来才知道,这些颜料哪是什么本地土产,全都是打老远的地方 “跑” 来的 —— 就像那尊第 57 窟的菩萨,身上披的蓝色飘带,颜料来自阿富汗的山里;北边第 249 窟顶上画的群山,红得发亮的朱砂,老家却在湖南的河谷里。
先说这最扎眼的蓝色。咱看到的那些壁画里,不管是飞天的裙裾还是佛龛的背光,只要是那种透着点紫的天蓝色,十有八九是青金石做的。这石头怪得很,全世界就阿富汗巴达赫尚那片山出产的最好。你想想啊,几千年前的商队牵着骆驼,从阿富汗翻山越岭出发,一路得走土库曼斯坦、过里海,再往东南转,才能把沉甸甸的青金石疙瘩运到敦煌。我光是想想那路就头大,沙漠里太阳晒着,骆驼蹄子踏在沙子上噗噗响,石头在麻袋里颠来颠去,说不定还得遇上风沙。
有意思的是,考古队在莫高窟挖出过古人用的调色碟,里面就有没用完的蓝色颜料,化验了才知道是青金石磨的粉混着本地的石膏。难怪那些蓝色看着有颗粒感,原来都是工匠们一点点磨出来的。从东汉开始,敦煌的画师就用上这阿富汗来的颜料了,比印度、阿富汗本地的石窟还早两个世纪呢。你说这贸易线多厉害,颜料比佛教艺术传播得还快。
再看那些红彤彤的颜色,尤其是西魏第 249 窟顶上画的群山,红得跟火烧似的,那就是朱砂调出来的。咱们老叫它辰砂,以为是湖南辰州产的,其实啊,辰州(就是现在的沅陵)根本不产这东西。真正的朱砂矿在湖南西边的新晃,矿石挖出来后顺著舞水往下漂,到辰州那个大码头才开始交易,久而久之就被叫成辰砂了。
你可别小看这红色粉末,唐朝的时候朝廷专门在新晃设了郡县,派四品大官盯着开采,就为了把这宝贝运出去。从湖南的山沟沟里运到西北的沙漠石窟,这一路比青金石还曲折。水路转陆路,挑夫换骆驼,说不定还得躲过山贼,最后才能到画师手里。第 285 窟里画的松柏,树干用朱砂勾边,树叶还点着红点,跟中原画像石上的画法一模一样,看来这红色不光是颜料,连画法都跟着商路传过来了。
有时候我站在洞窟里就瞎琢磨,这些画师当年调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颜料来的地方?磨青金石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阿富汗的矿山?涂朱砂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湖南的河谷?他们可能不知道具体地名,但手里的颜料早就把丝绸之路连起来了。青金石里混着西域的砂,朱砂里带着南方的水,调在一起就成了敦煌的颜色。
现在去看莫高窟的壁画,有些地方褪色了,露出底下的土黄色。但凑近了还能看见没褪干净的蓝点子、红渣子,那都是千年前的颜料在说话。你想啊,没有飞机火车的年代,阿富汗的石头能变成敦煌的天空,湖南的矿石能画出西域的群山,这本身就是件奇事。
其实丝绸之路哪止运丝绸茶叶,这些颜料才是最隐秘的旅行者。青金石走的是草原戈壁,朱砂行的是水路旱道,最后在敦煌的崖壁上相遇。画师们管它来自哪里,调在一起就画出了九色鹿、飞天和菩萨,画出了跨越时空的美。
下次去敦煌看壁画,别光盯着故事看。眯起眼睛瞅瞅那些颜色的颗粒,摸摸墙上凹凸的笔触,说不定能摸到阿富汗的砂粒,能蹭到湖南的矿粉。这些不会说话的颜料,才是丝绸之路最生动的见证者。它们走了上万里路,就为了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看见敦煌的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