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古镇麻地沟
六月的陕北,如梦如幻,让人留连忘返。 在这无尽的夏色中,十六日下午,我跟随“清爽榆林季·府谷等你来”,全国著名作家“走进府谷”采风活动浩大的车队走进了我的家乡——府谷县麻镇。
麻镇原名麻地沟,也叫边上,是个历史悠久很有故事的地方。它位于黄甫川西岸,背枕明长城。据传因古时候前后两沟多种麻,故名“麻地沟”。
当日午后,骄阳似火。几十名作家在当地政府领导韩留芳“导游”的引领下,来到了当年走西口的边关——大口子(当地人也叫北口子),一番讲解,作家们意犹未尽,不知哪位作家提出来此时此地应该来一段走西口,县委常委,宣传部张部长提议让韩留芳主任清唱,几段凄婉的女中音现代版的走西口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让作家们仿佛走进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就在这时,山西省民歌协会名誉会长,县作协孙文慧主席接过话筒,说他在府谷周边搜集整理过《走西口》,当年这首民歌的唱词和唱法可不是今天这样儿,说着就给大伙儿来了几段:“哥哥我要走西口,掏一背红头圪针扎墙头。关住大门放开狗,小妹妹你不要忧愁。清早过了黄甫河,大步儿来在麻地沟。 大口子上人儿多,都是呀走西口。” ……
听着这首原生态的“走西口”,我手托大口子的门洞,向北眺望,依稀看到了先辈们走口外留下的那一串串深沉的脚印,仿佛听到了亲人们离别时那一声声关切的叮咛,思绪恍惚穿越时空回到了从前:
明朝初年,麻镇还是现在长城以南的这片区域 ,因地处边界,蒙古人经常侵袭,尤其是冬季,河道封冻,蒙古骑兵长驱直入,烧杀抢掠,不堪其扰。
为戍边安民,遂筑长城。 “九边重镇”延绥镇明长城东起府谷墙头村,西至宁夏的花马池 ,总长约1127.5公里。沿长城设立三十六营堡,府谷设六个营堡,麻镇属黄甫川堡。
明隆庆五年(1571),明王朝沿边全面开放互市,黄甫为延绥境东起第一处互市,为国家级开放“口岸”。从明末到清初,黄甫互市一直比其他互市繁盛,康熙十二年(1673)延安府同知谭吉璁编的《延绥镇志》述:“黄甫川市口,比他处较盛。”麻镇在边墙脚下,为黄甫川蒙汉贸易的入口处,商贸随之也兴盛起来。
黄甫川蒙汉贸易从明嘉靖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叶,久盛不衰,清道光年间达到顶峰,当时有“金黄甫银麻地沟”的说法。此后黄甫川蒙汉贸易的中心逐渐由黄甫向麻镇转移。到了晚清,府谷境内蒙汉贸易以沙梁、哈拉寨、古城为最盛,其次就数麻镇了。
据乾隆《府谷县志》麻地沟汛(汛,明清时期军队驻防地段)记载:“乾隆元年始以宜君营千总兵马移驻,设立营伍焉”。乾隆二年十二月奏请设巡检一员,乾隆七年,在麻镇建巡检廨,独立庭院 ,门厅房舍共计三十间(遗址尚存)。
清末民初,麻镇为全县最大集镇,商贸兴隆。近则内蒙、河曲、神木、榆林,远则京、津等地的客商纷纷会集于此,时有货栈36家,居民万余,为秦晋蒙三角地带重要的物流中心。麻镇有邻近内蒙古准格尔旗、山西河曲的区位优势,水陆交通便捷,抗战时期日本人进犯华北,一部分晋绥人逃亡到麻镇,仗着黄河天险安居下来,人口剧增,更促进了繁荣。时有“南有重庆,北有麻镇”之说。
抗战时期麻镇商业最为繁荣。当时麻镇由三条大街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靠黄甫川南北方向叫桥头街,明清民国时期府谷、山西保德.河曲人走西口必须经过这条街,在车马大店歇息、补给,出北口子进入内蒙。靠北东西方向叫东大街,老百姓叫东合浪,中山大街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由西门贯穿南圪坨直达南口子,南圪坨则为中心广场。各条街上手工作坊林立,门类齐全,商号鳞次栉比。
时山西大同、河曲等地的富商纷纷逃难到麻镇,一些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聚集于此,加上两个团的驻军,人口猛增,消费巨大,市场空前繁荣。因麻镇在边墙脚下,农村人把麻镇叫“边上”。“边上”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没见过世面的老百姓,把“边上”当大都市看待。
流亡到麻镇的戏班子就有好几家。有来自张家口、大同、河曲等地的晋剧名角、大腕。龙王庙、老爷庙两座戏台经常是同时演出,人山人海。……
新中国成立后,麻镇是府谷第二大镇,当时县级主要机关在麻镇都设下属机构或派出机关。那时,麻镇街上铺面多,供销社、食堂、新华书店、文化馆、剧团、皮麻业社、药店、五金社、油坊、豆腐坊等一应俱全,食品琳琅满目。记忆中,我常站在王记干货铺前看“饼儿匠”打饼子、搓麻花,麻镇疤饼子印象最深,全国第一。师傅高个,国字脸,前额油亮,嘴唇厚微上扬。手中小巧擀面杖像杂耍,不停在空中飞舞,不时在案板上“噔噔”敲几下,发出清脆声响。
麻镇文化底蕴深厚,出了好多民间艺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全孝先、丁喜才。全孝先自己创作诗歌小剧,善表演,会魔术,解放后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人汇演,曾获表演一等奖。丁喜才是著名的陕北二人台民间艺人,自打扬琴自唱的《尼姑思凡》、《五哥放羊》等曲目,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以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副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等。
麻镇街上至今流传着好多大户人家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感人故事:
甄树勋,是秦晋蒙一带“哥老会”的龙头老大。时与伊盟东协理那森达赖、山西王阎锡山结拜为弟兄,彼时富甲一方。甄树勋举善于当地,一是维修麻镇大庙。二是作为杨家峁智通寺的供养主,将周围几百亩耕地买下,做庙产开销。三是开办新学堂,男女同校,即府谷第三高小。
麻镇德盛王家从做货郎开始到织毛线口袋创立品牌“王毛纺院”,逐渐发家致富。
道光初年,王家在老院北侧修建一处大院,起名天合院。《府谷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春,王天伦、王汝霖叔侄二人,与甄树勋、郤凤翔、李春芳共同出资成立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十三年,学校增加班级,王家便腾出这进天合院,供学校使用。
麻镇北口子外通向河曲的木桥(冬春季)由德盛王家坚持了几十年专门架桥,以方便当地老百姓通行。麻镇街上二月二的灯游会一直由王家组织筹办。
民国版《府谷县志》记载:“李天春,麻地沟人。丰于财而喜为义举。凡乡里贫不能婚,死不能葬者皆量佽助,不望报。大边口达古城为走后套孔道,每冰解水寒时,行人多苦病涉,天春捐资生息,于其川常年织修木桥,至今称便。”
麻镇一带民风淳朴,自明朝开放边市以来,买卖人一直信守诚信之道,童叟无欺。只要认识,可以赊欠,欠账者会如约还钱。素有“君子”的美誉。
“君子”的说法还可追溯到汉代,《水经注》载:洛阳大贾赍金行到大占渡,暴疾而殁,津长将其安葬。日后,千里寻父,发其柩,所携资费俱在。其子感动,悉以金相赠,津长分文不受。汉桓帝刘志巡察经此,闻之赞曰:“君子也”。大占(此村原属府谷麻镇,解放后划归内蒙)这个渡口就得名“君子津”。
民国廿九年,时任县长张宪权,东北大学毕业,他根据麻镇人的特点,援引“君子津”的说法,将麻镇取名君子镇。
麻镇的古建筑保留最完好的是大庙。麻镇大庙始建于明朝初年,以后累经扩建,到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时,已经成为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享誉秦晋蒙周边。2020年重修时请教了五台山高僧,取名龙兴寺。
最惋惜的是魁星楼,老百姓叫南阁楼。此楼位于南口子入口处,底层门洞,上有两层楼阁,庄重大气,曾是麻镇的标志性建筑。不幸的是在1953年端午那天毁于龙卷风。现在的南阁楼是依据原样重建的。
创建于 1960 年的麻镇中学,占地 16000 多平,建筑面积 8100 多平。鼎盛期有 10 个教学班,505 人。上世纪 60 到 80 年代,是仅次于府谷中学的知名完全中学,为府谷东部乡镇培养了大批人才。
拂去历史的尘埃,早年麻镇的商业繁华已经褪去,骡马商队已经走远,2015年撤销麻镇建置,喟叹一片!唯有遗存的几座古关楼和斑驳的古街道,依旧向人们讲述着麻地沟的往昔。
今天,踏进南阁楼,在古街道、古建筑中徜徉,与厚重的历史遗存邂逅,感受几百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西口古镇麻地沟,正以她的“古韵新风”演绎历史,以再现秦晋蒙“金三角”地区的辉煌!
2024年7月
作者简介:
下一篇:为什么“窝囊游”越来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