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住处不算太远的地方有个海会寺以及海会书院, 客栈老板把我们开车送过去也就十几分钟车程。
下车后,在一大片蝉鸣的热烈里,走了很长一段两侧树木茂密的路,这才看到景区门前洁白的孔子塑像,而孔子身后就是那两座著名的高塔。
书院和寺院相融的特色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这让起初想探究到底是书院还是寺院的我,到这时候才弄明白书院就在寺院里面。
走进寺院即看到那两座著名的塔,也就是海会双塔。海会双塔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宋代砖塔创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六角十级,高约20米,又称“千佛塔”;明代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八角十三层,高约50米,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琉璃悬阁,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塔尖富丽堂皇的琉璃顶只有航拍才能看到。
如今宋代砖塔已经微微倾斜,就像比萨斜塔一样。而明代舍利塔还可以登塔参观,每人三十元 。此刻正见两位年轻女孩气喘吁吁从塔门走出来,可见里面陡峭的楼梯真把她们累得够呛。
海会寺里面有个院落就是海会书院,这所书院创建于明代早期,辉煌在明清交际,是三晋大地上著名的书院。这里走出过一大批国之栋梁:除了68位进士,还有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清代刑部尚书白胤谦、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等。这让我想起余秋兩写过一篇文章叫《抱愧山西》,此前我也以为山西大部份地区不过是那种贫穷、荒凉和保守的黄高原特色。就像海军讲的,媳妇就不跟他旅游来山西,认为山西干旱,到处都是灰。我也是来过山西几次之后,才了解了晋商的发展与份量,以及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和价值。就连军阀阎锡山都对教育高度重视,他是近代中国较早提出并推行“义务教育”的地方统治者之一。
走进书院忽然内心感叹,读书可真好啊!无论是现代的大学校园还是古代的书院,为传承文化提供环境从来不马虎!看看这鱼沼飞梁,四面皆可连通桥心,桥心可环绕行走,造型独特,与周围的山水景观相得益彰。
再看看这壁上龙舞祥云的浮雕,栩栩如生技艺高超。满园的亭台楼阁绿树碧水鸟飞鱼跃,都为那朗朗书声配备了最好的舞台。当年那些在书香墨韵里走出去的玉树临风的青年,后来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国家栋梁之作用。如今,读书虽不一定给予人以仕途,但读书会让人的生命质量不一样,文化给人生带来的,是多维度的支撑与滋养。
行走海会书院,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燥热,只有古树的荫凉、砖瓦的温润、以及千年文脉的静默守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儒家文化的厚重与民间信仰的质朴。若你在夏日寻古,不妨来这里,让心灵在书香与树荫间,寻得一方清凉。钟鼓声里文韵长,静一静心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