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杭州必做的十件事中,夜爬宝石山可以排到第几?相信在不少人心中,这件事能排到第一。
不少年轻人颇爱夜爬宝石山,他们大多约在晚上8:00后集体出动,还衍生出来不少夜爬团,有的团会把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四,网友忍不住调侃:这才是真的疯狂星期四!
当及至山顶,俯瞰灯火阑珊的杭城,那份成就感会让疲惫瞬间消散,只留下对这座城的深深眷恋。在那个时刻,你或许也会读懂宝石山于杭城的独特意义……
"
这个时节站在断桥头上,回望北山街。夏日迎头一畦荷塘,白天不息的游人车流,来去聚合四散,到了夜里,沿街的灯光洒在路面、湖面,说不清究竟是热闹还是清冷。
摄/林观恒
背景板一般矗立在各种中西建筑之后的,是宝石山。尖尖的保俶塔从山峰上探出头,好似湖北岸长出来的大笋子。
离开主干道,循着这塔的方向去,进入宝石山的领域。 或许山与水的叙事本就不同,在这片地界里,“那些喧闹都是别人的”,灵魂便回归自然深处了。
保俶塔与西湖北线
宝石山游道众多,临西湖东北面至少两三条主路。 葛岭,是我爬宝石山的源头。
葛岭在地图上,定位于玛瑙寺附近,门口那条就叫做葛岭路。穿过连横纪念馆,后山有道拾级而上,能到达抱朴道院,还能路过道院门下的放生池。实际上保俶塔前山路在葛岭公交站附近,从北山街往里步行数步,通过润庐,狭窄的小路顿时豁然开朗。
这是登临宝石山一览西湖最近的道路,石阶宽阔,爬到一半俯观山脚,道旁消防站的屋顶上落满了树叶。 这条路全程平均五分钟,完美地表现出宝石山才78米的相对高度,跟城内外其他徒步路线比起来,它委实是座小丘了。
摄/楼航
接近山顶,最为醒目的建筑是纯真年代书吧。我初到门外,还以为这是个吃饭喝茶的地方,爬山的次数多了,不时撞上新书分享会等文化沙龙。店内既有诸多作家签名本,亦有多年来的书店集册,不论客人因什么缘由进入此处,最后多半都会被书籍引去目光。
没几级台阶,登上宝石山著名的观景台。 这块不大不小的平顶上,以保俶塔为中心,北向可遥望黄龙,南向则是半幅西湖图景,白堤孤山悬于湖面,西湖群山环绕。保俶塔一说始于北宋初年,一说五代后周初建,多次重建翻修,目前有着细微角度的倾斜,身旁还有座明代塔刹。
摄/楼航
再向西,考验胆气的时刻到了。 蛤蟆峰颇为赤裸,没有防护和指向,需步步谨慎。头一回攀上蛤蟆峰时,完全是跟着山势和前行者的步伐莽着去,对它的险和美都一无所知。攀到一半,不知前方是什么,心里打了退堂鼓,奈何在巨石上进退不得,只好激励自己,手脚并用,几近贴着石面行走。
上了峰顶才知道,这是鸟瞰西湖最开阔处。保俶塔下还有树荫遮蔽,在蛤蟆峰上,近观锦带桥,远至湖滨及南岸雷峰塔,一览无余。当然,盲目攀岩不可取,鞋履不佳也不行,去宝石山西侧,走峰下石洞可达,还能一窥北面山壁。
如果只是赏西湖景,到这里就可原路返回了。返回书吧门口,岔开保俶塔前山路,选择左侧另一条山道向下,先看见一座钢筋混凝土牌坊,上刻“关岳庙昭忠祠”。它原本立在西湖边,后被移置半山腰,对面的山壁上是现存的宝石山造像群,有大有小,青苔将佛像周围染成绿色,赋予遗迹自然的神性。
摄/晚风吻尽荷花叶
此处位于西湖东北面,通向北山街的小路上有处大佛寺遗址,如今大佛寺不见,唯余一尊残破佛头石及银杏树。经宝石山下一弄出山,两侧的山道停驻好些电瓶车,偶尔刷新一个贩售纯净水的小摊。一路往前抵达保俶路,便从山的世界回到人间。
松木场至初阳台
有段时间常去杭大路办事,杭大路出来转到黄龙饭店,就到了松木场。 松木场这地名有趣,一听就知道过去是干什么的,现在虽没有松木市场,沿着桃园新村外的宝石山绿道,过了座古朴石坊,不多时就看到成片的竹林。
竹海占地面积宽广,从山脚延伸至黄龙洞民俗园的后墙,爬个十几分钟,还没走出竹林的范畴。有多年的老竹,越长越高,最终压弯了腰杆,仔细探索,说不定还有冒出土没多久的笋。半道中于山间下望,能看见曙光路及北面的房屋,掩映在竹林后面,路上的喧嚣逐渐远去,竹子们随风唰唰作响。
摄/北辰
这条路很长,费膝盖,有个通往黄龙洞的小门,几次去都被封住,由不得你另辟蹊径。石阶是一折折的,循环往复向上攀登,由于山势和树木遮挡,无法完全看清前路。
这样的弯折,初来时见到前方三三两两的行人,此时都被隔断,再寻不到踪影。 每个峰回路转,无奈地发现仍然是另一段石阶,好像某种人生的姿态。
与保俶塔休闲娱乐式的爬山不同,这条线上全然在山中游荡,说是跋涉不为过。每过一段距离,景区就在道旁竖块小石碑,色泽鲜艳,提示游人这段路程消耗了多少大卡能量。我虽算不明白,也觉得获得了某种勋章,乐滋滋地拍照留念。
行至分岔口,向下通往抱朴道院,向上去初阳台,两边差不了太多。尽管抱朴道院地势高,逢周末或香期人还不少。初阳台则是登高揽胜好去处,有座石塔楼,每次去都坐满了歇脚的爬山人。
两者之间的山道上,有一个固定的地点,堆满了鸟笼。伺鸟爱好者常常拎着自己的笼子,聚集在此处,整条道上的鸟笼大大小小,方的圆的,整齐地堆叠,各品类的鸟儿都有。纵山中各处是飞鸟栖息之巢,走近这里,还是难免被鸟鸣齐奏震撼。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人类划定的土地范围之外,它们才是这片天地的主人,而我只不过是误入的过客。
摄/王国栋
以初阳台为中心,往抱朴道院则是向着保俶塔方向去,那是东南,西北简单,一条直道下山,又遇许多台阶。虽仍废膝盖,好在不费心灵的期待,从高处往低,数得清有多少段转折,自然也见得着山谷深处的茶田。
栖霞岭上黄龙洞
栖霞岭路很短,是一段带坡度的小路。一侧临岳庙后墙,游人陆续从西门离开,往北山街出去的多,向坡上走的少。路口有小菜馆,写着栖霞酒家,门口时常停驻车辆。
再往里去,一排民居,搭着靛蓝色雨棚,阳台上堆满盆栽,或者晾晒些什么,充满生活气息。有居民坐在自家屋内,开着门,自在地打着扇子。
路上有好几处可参观的地方,譬如黄宾虹旧居,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馆,辛亥革命烈士敖嘉熊墓旧址。香山精舍夹杂在中间,极不显眼,里头有续范亭题刻,在楼下香山洞山壁上,若要探秘,倒挺不错。
资料/走近西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走到这边,就离开正经的路上了,到了山里。右侧有一沟渠,名为桃溪,说栖霞岭栖的并非真正的霞,而是因桃花枫叶植被笼罩,故此得名。 直道向上,一座小亭,一个拱门,两个圆窗,既朴拙又有种神奇的规整,乍一看以为是孙悟空幻化的。
彼时我对宝石山的了解颇狭隘,只知道从葛岭上,并不能将这条道和山联系起来,到了双灵亭便返回了。
再爬这条线时正好是逆向而来,从黄龙洞进,想探寻栖霞古道。白沙泉附近,有蝙蝠洞,去金鼓洞须得绕一大圈,我没去,直接经过山谷里的茶田。南宋抗金将领牛皋的墓在边上,两侧遍植青竹,与茶田相对。
摄/蔷薇夕阳血
过竹林稍稍一小段,经过一个茶室,原是法云寺的旧址,现已经变成了居民喝茶聊天下棋打牌的圣地。绕过游廊上一个写着“紫云洞”的门洞,来到后院,是一处巨大石壁,石壁外刻着“冰壶玉鉴”“天地精华”“洞天吟云”等好些题字。
去的时节是夏天,耐不得酷热的人们索性离开茶室,待在洞口乘凉。洞中供得几处佛像,深处有泉一口,称作七宝泉,合乎佛家真义。
茶室门前小道向西略走两步,还有栖霞洞。栖霞洞封住不得进,外头亭子惯常坐了避暑的居民,兼打牌。 我认为这是宝石山最了不得之处,山中静谧,却人来人往,或许东面还感受到人烟,到了栖霞岭这头,只剩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奇异感。
由此只剩下一条路了,往山下走不多时,过一道月亮门,见一面墙,内里写“洞天福地”,外头是“紫云胜境”,便算出来了。
继续下山,忽见一座小亭,两眼圆圆分外灵动,也很眼熟。转过去抬眼一瞧,熟悉的栖霞岭路出现在眼前。
噢!这不是双灵亭嘛!
你有没有爬过宝石山呢?
你的爬山路线和攻略有哪些?
欢迎评论区分享!
但小布也要提醒大家
户外爬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