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顺的旅行与生活研究所,今日说到的是安庆。
安庆,这座立于安徽西南的古城,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皖江的水润,浸透了他的血脉;大别山的余脉,又赋予了他坚硬的骨骼。人们循着历史的脚步而来,或驻足振风塔前感受古韵,或在黄梅戏里听婉转乡音。然而,真正让这片土地声名远播的,却是那座屹立在潜山西部的天柱山。
天柱山的名头,不是虚张声势。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些光环压在它身上,似乎还嫌不够。若到安庆而不去天柱山,便像与自然的一场深谈擦肩而过。
走进天柱山,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它的“地质传奇”。亿万年风霜雕琢,裸露的花岗岩堆叠成峰丛与峡谷,奇石怪状,像是天地遗落的秘密。主峰天柱峰,直插云霄,崖壁刀削斧劈,被专家赞为“最美花岗岩地貌”。山间常有云雾萦绕,象鼻石如巨兽饮水,皖公神像似智者沉思。一步一景,每一次转身,都让人意识到:大自然的笔触,比人类的幻想更为大胆。
但天柱山并非只有冷峻的石头。它的文化,如清泉般渗透山谷。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人曾登临此地,留下千古诗句。汉武帝一度封此山为“南岳”,香火旺盛,帝王遣使祭祀,百姓顶礼膜拜。虽然后来“南岳”改封衡山,天柱山却仍以“古南岳”的身份,背负着荣光与厚重。
沿着山径行走,仍能见到这份遗泽。三祖寺香火不绝,是禅宗三祖僧璨弘法之地。摩崖石刻群中,三百余幅题刻散落崖壁,篆隶楷行草并存,宛如石头上的书法殿堂。石头的冷硬,被人文的温度熨贴,显得别有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皖”的故事也藏在这里。古时皖伯治理此地,惠泽百姓。后人感念他的德行,便以“皖”为名。安徽省今日的简称,正源于此。可以说,天柱山不只是一座山,而是安徽文化的根脉。
而今,天柱山仍旧以大度姿态接纳四方来客。有人在青龙背挑战险峻,有人在炼丹湖边嬉戏,有人守候云海日出,有人在石刻前凝神静读。它不再需要外加的头衔来彰显地位,亿万年的地质奇观与千年的文化沉淀,早已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安庆因天柱山更显丰厚,安徽因天柱山更添灵魂。山还在,水还在,故事还在,唯有等待后来人去续写新的篇章。愿每一位行走于山间的人,都能在这古老的峰石间找到一份力量,带着心底的安宁与清澈,继续走向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