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山 味 道
文\徐邦春
凡到过象山的人,说到象山味道,都会提到一个重要的标识度,那就是一个“鲜”字。这个“鲜”字,就是大海的味道。大海是人类的“蓝色粮仓”,取之不竭,常取常新,也会常吃常“鲜”,越吃越“鲜”。然而,这个“鲜”字,却韵味深长。海鲜之“鲜”,不同于江“鲜”、河“鲜”、山“鲜”和其它之“鲜”,是因为海鲜生活在每升含35克盐的海水里,已把它富含的有机酸蛋白质分子释放到最大限度了,故即便是人们生吃它也是够“鲜”的,而一经烹饪它就更“鲜”了。象山人一日三餐,无“鲜”不起筷,没有最“鲜”,只有更“鲜”。这个“鲜”字,却被用得力透纸背。说到底,象山味道不仅只有味觉上的生猛海鲜,而且还有视觉上的鲜见海景、听觉上的鲜有故事,构成了一个独具象山丰富而又饱满的标识度。
象山海鲜,始于独特区位的资源自信。象山海域辽阔,处于长江水流与太平洋洋流的交汇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这种捕获距离上的“近”和时令把控上的“准”,就能让人吃到不一样的象山味道,即“鲜”味十足,“鲜”香无比。这个“近”就在于近在海边,近在源头,现抲现吃,边煮边吃,自然就透骨新鲜、美味可口了。这个“准”就在于讲究时令,把握规律,即在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海鲜,有道是“八月青蟹抵只鸡”“八月鰙鳎桂花香”,否则就过时不候了。这个时序不能颠倒,关乎着象山味道的标识度。在象山吃海鲜,讲究吃“头道海鲜”,即刚捕获上岸、未经行贩转手的海鲜。海鲜几经转手,一旦存放时间长了,或在海水晶里养过了,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象山人吃海鲜,往往是先搛一点,抿下嘴,品一会,然后说“鲜,透骨鲜!”有了这个“鲜”,似乎在唇齿间就生“香”了。象山人常说:“鲜抖抖”“香喷喷”,都是吃出来的说词。
象山美食,源于渊源流长的文化熏陶。象山是个渔业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六千年历史的“塔山遗址”曾挖掘出一枚史前青铜鱼钩。象山百姓靠海吃海,掌握了形形色色的海鲜,在其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黄鱼头部为何镶嵌着两块石头,鰙鳎鱼为何只有半边身体,涂鳗鱼尾巴两侧为何有个筷子头印,淡菜唇口为何有一撮毛,海带表层为何有一层白色粉末?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在象山把这类故事统称为“渔文化”,还建成了目前全国唯一以县为单位命名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把这些故事搬到餐桌上,就成了绝无仅有的“餐桌文化”。千百年来,象山渔文化逐渐形成氛围,也氤氲了象山味道。这不,象山人吃海鲜,也“吃”文化,吃着吃着,就吃出了许多“明事理、辩是非”的生活哲理,诸如“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鳓鱼骨头里戳出(意为‘堡垒在内部突破’)”“墨鱼笑虮蛄,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意为‘两者相差无几,不要相互挖苦取笑’)”等雅俗共赏的渔谚俗语,可见象山味道之“进化”。
象山味道,受于如诗如画的环境影响。象山有360度无死角的海景,与碧海银滩就隔一块落地玻璃,打造出了“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东有“时尚海岸”、西有“潮隐海滩”、南有“风情渔港”、北有“斑斓港湾”、中有“田园风情”,形成了“万象山海景色交融、千年渔乡古色古香、百里银滩时尚气派、十分海鲜馋涎欲滴、一曲渔光令人遐想,零片碎玉海丝站点”的美景格局。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吃吃海鲜,赏赏海景,听听千奇百怪的鱼故事,这心情放松了,味道也自然格外鲜美了。如果套用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那就是“象山连空气都是鲜的”,正如《晋书·张翰传》中,那个“莼鲈之思”的典故,“人生贵得适意尔”,就没有理由不来品尝象山味道了。
每年夏秋季节,象山“农家乐”总是人气爆满,这是最能体现象山味道的地方,也是象山美食的一道风景线。它遍布象山各个海滩、码头、岸边,常把桌子摆在门前道地上,临海凭栏,既可远眺海景,也可沐浴海风,更可听讲鱼故事,是人们接待宾客的好去处。石浦渔港路十里灯火,有“象山外滩”之称,海鲜名目繁多,海上有的这里都有,主打的菜肴都是海鲜。大热天到爵溪沙滩、鹤浦大沙吃海鲜,依山傍海,浪逐沙滩,喝一杯冰镇啤酒,身心放松了,男朋女友,谈天说地,通宵达旦,这叫吃宵夜,夏日宽席。酒喝到深处,都站起身来,赤着双脚走在沙滩上,以海浪为旋律,挥舞出健美的身姿,或面海歌唱,或向海高喊,快乐和悲伤都让奔腾不息的大海带走了。
吃海鲜在象山太平常了,关键是和谁一起吃,吃什么海鲜。象山人崇尚“热情、好客”,常把这份心意体现在海鲜的选择上,尽可能让宾客吃到不一样的象山味道。野生大黄鱼每条价格成千上万,一般普通消费者自然也消费不起,但各类特色的时令海鲜,一定会应选尽选,诸如二月虾蛄满壳生膏,“明前鰆鯃”是《繁花》中“宝叔”最爱,大麦望潮脆脆嫩嫩,桃花泥螺粒粒饱满,立夏鲳鱼鲜嫩丰腴,八月白蟹肉嫩鲜香,冬季带鱼味美生油,还有海上“白番薯”“海番薯”等稀罕海鲜,都有可能让宾客吃得唇齿生香,吃了这一次,就想着念着来吃下一次,那种味道已“鲜”到骨髓里了。
吃海鲜只是个由头,或许是为了表达那份心意。不同的海鲜,赋有不同含义。每年八月白蟹上市,设蟹宴已成风尚。蟹“横行”,被视为“商者风范”,寓意“四海纵横,横财就手”,商者设蟹宴,在于分享成功经验;蟹者“无畏”,被称“敢蟹”,谐音为“感谢”,人生难得遇贵人,受恩者设蟹宴,在于心存感恩;蟹被“葱油”,被称为“解元”,这是古代乡试状元之名,而此时正值高考金榜题名时,学生家长设蟹宴,在于分享这份喜悦。如此这般,这海鲜吃得荡气回肠,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正在谈恋爱的青年男女,第一餐见面饭必吃海鲜面。而所选的海鲜,不外乎虾蟹贝类。虾,尤其是对虾,谐音“对下”,寓意“对上了,就成家”,这叫“红娘自配”,源于慈禧老佛爷口谕,这就省去了许多相亲的环节。蟹,谐音为“谢”。恋人间虽不言“谢”,但“谢”意浓时,就易冒火花了。贝类,首选蛏子,抑或蛤蜊。蛏子,寓意“称心如意”,这种无言的“表白”,就让对方难以抵御了。蛤蜊,寓意“合得来,利于行”,就未来可期了。而长长的面条,也是“久久”的潜台词。吃一碗海鲜面才几十元钱,就拉开了“有戏”的序幕。从面面相觑到心心相印,就是吃一碗海鲜面的时间,这叫“一面定情”,就让双方父母不再瞎操心了。有了这碗海鲜面,谈起恋爱来,就情真意切了。
象山人肯吃苦,说得少,做得多,偶尔站在海边,貌似漫不经心,却在思考未来。象山新辟了“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目标产业链,倘若你是有志者,不妨留下来,一起向海图强,释放出你创业的心声。象山是座古县城、滨海城、未来城,尤其是怀攥着梦想的年轻人,就不能错过在象山演绎一个“青年与海”的故事。
这就是象山,这就是象山人,这就是象山味道。
象山亚帆中心是杭州亚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那道长达一公里的防浪长堤,似巨人之臂挽在大海之中,形成一个成弧形状的对叠缺口,远远看去像古人在行“作揖”礼,让每个人看了心中都敞亮着,这是在恭候着大驾光临。或许,象山味道并非只是“鲜”,但你必须尝过,知味知性了,就有可能成为你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