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北,大家总能想到 “大漠孤烟直” 的丝路风情,或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 的高原美景。最近这几年,去西北旅行的人越来越多 —— 甘肃的 “小心甘儿” 靠直播火遍全网,西宁那些网红街每天都挤满了人,连漠河北极村都因为大家要避暑,意外带火了周边……
以前西北还只是 “小众秘境”,现在变成了全国人都爱去的地方,这可不是碰巧。其实是政策支持、气候优势、消费习惯变了,再加上当地政府使劲儿推,这四个原因凑到一块儿,才让西北文旅越来越火。
一、政策 “帮大忙”:国家给方向,地方办实事,产业起来了
想发展文旅,政策是 “第一助力”。从国家层面定大方向,到地方出台具体办法,减税、招人才、搞新玩法,三管齐下,把西北文旅的潜力全激活了。
1. 国家给政策:少交税,更多钱愿意来
· 明确发展方向:国家出了个《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 年本)》,把 “文旅融合、保护非遗” 划进了鼓励范围。这意味着啥?西北做文旅的企业,交的企业所得税只要 15%,比全国普遍的 25% 低了 10 个百分点!这一下就减轻了企业压力,也吸引了更多钱投到景区升级、打造文旅 IP 上。就说 2023 年上半年,甘肃光给文旅企业的税费优惠就有 18.49 亿元,有了钱,景区才能越建越好,非遗也能做成产品卖。
· 多个战略一起推:“一带一路” 让西北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 “桥头堡”,像西安、兰州这些城市,靠着丝路文化,慢慢变成了国际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也帮了忙,“民宿 + 非遗 + 研学” 的模式在西北农村落地,还催生了 “乡村规划师”“乡村管家” 这些新工作,工资 3500 到 5000 块,稳定又有当地特色。这样一来,城市和农村的旅游能互相带动,形成 “全域旅游” 的格局。
2. 地方办实事:招人才,搞新花样
国家给了政策,西北各省也没闲着,针对缺人才、缺新玩法的问题,专门出了办法:
· 缺人就招人:文旅行业缺啥人才,就设啥岗位。比如文旅策划岗,要负责帮景区升级、打造 IP,把资源变成客流量,工资能从 6000 拿到 15000,能力强的还能拿更高;非遗保护岗更实在,要把皮影、刺绣这些非遗做成文创产品,还要让非遗进景区,比如设个 “非遗运营官”,既保住了老手艺,又能赚钱,一举两得。
· 甘肃就是个好例子:之前甘肃开了个文旅工作会,重点讨论 “怎么把文化和旅游融到一起”。当地一边挖敦煌文化、丝路非遗这些特色,一边搞新线路,比如 “寻根之旅”,还用电竞、数字展厅这些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壁画 “活” 起来。之前 “与辉同行” 团队去甘肃直播,走了庆阳、平凉、天水三个地方,讲 “寻根” 的故事,全网曝光量破亿,直接让 “小心甘儿” 成了文旅顶流。
二、天气 “神助攻”:夏天太热?西北成了避暑宝地
2024 年夏天,中东部好多地方都热到破纪录 —— 上海、杭州这些 “火炉城市”,7 月高温天比以前都多,有的地方温度超 40℃,谁还愿意在本地玩?大家都想找凉快的地方,西北刚好有这优势,一下成了避暑首选。
从数据和大家的感受就能看出来,西北的气候多吸引人:青海湖周边景区 7 月的游客比去年多了 35%,西宁夏天平均温度才 22℃,成了 “避暑网红城”;连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都因为游客太多,传出 “装空调” 的调侃(其实是怕有些游客不适应温差,侧面说明人是真多)。
以前大家觉得西北只能特定季节去,现在不一样了:夏天避暑、秋天看胡杨、冬天玩雪,四季都有特色,不光平衡了旅游的淡旺季,还让西北变成了 “全年都能去” 的地方。
三、花钱 “更理性”:口袋紧了?西北性价比绝了
现在经济刚复苏,找工作不容易,大家手里的钱也得省着花,旅游就更看重 “性价比”—— 少花钱,多体验。西北刚好符合这个需求,成了大家的 “最优解”。
跟华东、华南那些热门地方比,西北花钱真的少:西宁、兰州吃饭,人均比上海便宜 40%;民宿价格比三亚、大理低 30%。更重要的是,在西北玩,能一天体验好几种项目:在青海,一天能骑青海湖、打卡茶卡盐湖、去黑马河看日出;在甘肃,一条丝路线路就能逛莫高窟、嘉峪关、张掖丹霞这些世界级景点。“花小钱,看多样风景”,这就是西北的魅力。
而且西北各省还会搞 “文旅 +” 的花样,让大家玩得更值。比如西宁,把旅游和赛事(青超联赛)、文化(FIRST 电影展、社火表演)、美食(河湟美食季)、逛街(国风潮牌商圈)结合起来。豹街・西海路美食街、大新街这些网红街,每天都有 2 万多人去,花几十块就能吃手抓羊肉、酿皮,还能免费看街头社火表演,又便宜又有参与感,正好戳中大家 “少花钱、多体验” 的需求。
四、当地 “使劲推”:政企一起发力,让更多人知道西北
西北能火,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的努力也少不了 —— 从打造 IP 到搞活动宣传,从提升服务到优化体验,各省都用了精准的办法,把西北的 “好资源” 变成了 “吸引人的点”。
不管是甘肃靠直播把 “小心甘儿” 做成 IP,还是西宁靠 “多业态融合” 带火消费,核心都是 “围着游客需求转”:政府搭平台,比如开推进会、出扶持政策;企业做产品,比如开发新线路、打造网红街;媒体帮着宣传,比如直播、发短视频,形成了 “政府 + 企业 + 媒体” 的闭环。
这种 “上下一条心” 的执行力,不光让更多人知道了西北的好,还通过非遗手作、高原研学这些 “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愿意再来,把 “一次性流量” 变成了 “回头客”。
结语:西北文旅能一直火,靠的是啥?
其实西北旅行火,不是靠短期的 “流量红利”,而是政策、市场、资源、运营一起发力的结果。以后随着 “一带一路” 文旅走廊越建越好、非遗越来越产业化,再加上 “文旅 + 科技”“文旅 + 乡村” 这些新玩法,西北说不定能成中国文旅走向世界的 “新名片”。
这波 “西北热” 也给其他地方提了个醒:想把文旅做好,得立足自己的特色,跟着游客需求走,政府和企业一起使劲,这样才能真正 “一直火”。
下一篇:南岳大庙门票价格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