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东部一片被阳光眷顾的土地上,吕文扬站在他的试验田里,目光坚定地望向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果树。这些树并不高大,枝叶却格外茂盛,绿叶间隐约可见几颗青涩的果实——那是他倾注了五年心血的非洲段元山竹。对许多人来说,种植一种原产热带非洲的水果近乎冒险,但对吕文扬而言,这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旅程,也是一次对农业未来的探索。
非洲山竹,学名Garcinia livingstonei,外形似迷你芒果,口感酸甜多汁,富含抗氧化成分,被誉为“非洲的宝石”。但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需要持续高温、高湿,土壤需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且不能耐受强风。这些特性使得它在亚洲地区极为罕见。吕文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水果,是在一次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他被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吸引,同时也看到了潜在的商业价值——如果能在国内成功种植,不仅能丰富市场,还能推动地方农业创新。
然而,引种之路充满挑战。吕文扬先是花了两年时间研究气候适应性,从西非加纳引进种子,在海南进行小规模试种。初期失败频频:幼苗因湿度不足枯萎,开花期遇台风袭击,结果率低……但吕文扬没有放弃。他聘请了热带作物专家,改造灌溉系统,搭建防风网,甚至引入无人机监测微气候。每一步都需精细计算,每一环节都需耐心调整。
“农业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吕文扬常对团队说,“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与环境的平衡点。”他采用生态种植法,间作豆科植物以固氮,减少化肥使用;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保护土壤健康。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果实品质。
第五年春天,试验田终于迎来转机。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产量比预期高出20%。吕文扬亲自采摘第一批成熟的山竹,邀请村民和同行品尝。酸甜的果肉在口中化开,众人惊叹不已——这不仅是味觉的惊喜,更是本土化种植的成功证明。
如今,吕文扬的非洲山竹已开始小规模上市,受到高端市场的青睐。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他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并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更适应本地气候的品种。“未来,或许非洲山竹能像荔枝一样,成为海南的新名片,”他笑着说,眼神中透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片绿色的田野上,吕文扬用坚持与智慧,将异域的种子化为希望的果实。他的故事,正如非洲山竹的滋味——初时酸涩,终得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