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洲各国的援助,尤其是提供无息贷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有时还会免除部分贷款本金。2022年8月18日,在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宣布,针对到2021年底到期的23笔无息贷款,中国决定为非洲17个国家免除全部本金。这一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的长期支持和合作。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并非始于近年,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便开始积极援助非洲国家。1956年,中国首次援助埃及,支持其收回苏伊士运河。当时,非洲许多国家正处于独立斗争之中,而中国刚摆脱半殖民地的状态,能够深切理解非洲的困境,因此在精神上与非洲国家产生了深厚的共鸣。进入1960年代,中国领导人频繁访问非洲,确立了援助非洲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西方国家的援助方式截然不同,后者往往会附加许多要求,甚至试图施加政治影响力。中国的援助更多的是帮助非洲国家自主发展,促进其经济繁荣。
进入1970年代,中国的援助项目愈加具有标志性。最为著名的便是坦赞铁路。此条铁路长达1800多公里,连接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主要目的是帮助赞比亚运输铜矿,避免其矿产资源被当时的南非政府封锁。中国不仅提供了接近十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还派遣了超过五万名工程人员参与建设。这个项目不仅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非洲国家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的支持。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巨大,尤其是铁矿、铜矿、石油等自然资源。然而,世界上大部分优质矿产资源早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控。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中国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尚未大规模开发的非洲。例如,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储量超过100亿吨,且矿石质量极为优良,但其交通条件十分困难,距离港口有600多公里,西方公司对此项目并不感兴趣,认为回报周期过长。中国则于2019年成功获得了该矿北部区块的开发权,并计划在2024年开始大规模开采。这不仅是中国保障资源供应的需求,也是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推动。为此,中国帮助非洲修建了铁路、港口等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同时满足了中国工业的需求。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模式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无偿援助,转变为如今的投资合作。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推动非洲国家更多地向中国出口矿产和农产品。此外,中国企业在非洲修建了超过10万公里的公路和1万公里的铁路,大部分资金来自非洲政府或中国银行的贷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方式常遭西方国家的批评,尤其是关于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指控。对此,非洲观察者多持不同观点。肯尼亚一家咨询公司CEO汉娜·赖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方评论员所说的“债务陷阱”并不符合实际。她指出,中国在债务重组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且在G20框架下的债务减免也远超过其他国家。 中国的援助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和文化方面。王毅在讲话中提到,中国将继续为非洲提供免费的军事援助,尤其是对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以及几内亚湾等区域的国家。同时,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推进,2025年8月11日,刚果(金)举行了“中国电影周”,上映了《流浪地球2》,并获得了当地民众的热烈反响。 从长远来看,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对双方来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经济上,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锂矿和锰矿,对中国电动车产业至关重要,确保了中国工业链条的完整性。政治和外交上,中国长期得到非洲国家在国际场合的支持,尤其是在联合国的关键时刻,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席位提供了关键帮助。王毅外长也特别提到,中国感激非洲国家对“一国两制”政策的支持,以及在中国主权问题上的立场。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许多非洲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 总的来说,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仅仅是单向的施舍,而是基于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层面,中国都在与非洲共同发展,共同实现未来的愿景。在许多非洲人眼中,中国不仅是他们的援助者,更是与他们并肩发展的伙伴。这种深厚的伙伴关系,将继续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资料: 1.《记者手记|从南非高原到撒哈拉沙漠——中国援非“冰与火之歌”唱响合作前景》2025-08-10 14:43 | 来源:新华社 2.《非媒:中国成为值得信赖的新增长引擎》2025-08-23 09:16 | 来源:环球时报 3.《非洲学者:共建“一带一路”持续为非洲提供发展机遇》2025-08-23 09:2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下一篇:奥地利:藏着无数惊喜的欧洲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