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外国游客在西安钟鼓楼广场合影留念。
8月11日,英国爵士乐乐手吉尔伯特来到西安。因巡回演出首次来到中国的他,在乘车前往西安市区的路上,忍不住拿出手机拍摄:“这座城市好像把历史和现代装进了同一个画框。”
吉尔伯特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初到西安的外国游客的共同感受。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大,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说来就来”,西安街头的“洋面孔”渐多。截至8月21日,今年以来西安口岸入境外国人超15万人次,同比增长122%。
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站在兵马俑坑前的那一刻,我觉得呼吸都停了。”来自加拿大的游客威廉说,他知道西安这座城市是因为兵马俑。当站在一号坑前,望着成千上万排列整齐的陶俑时,他被深深震撼。“陶俑的表情各不相同,很难想象没有现代技术的古人是如何完成这一切的。”
“西安不愧是唐文化的‘活化石’。我在博物馆里待了整整一天。”意大利游客丽贝卡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情有独钟,其中一组姿态生动的唐代乐舞俑让她印象深刻。
古老与现代的“无缝衔接”,在大唐不夜城表现得淋漓尽致。
傍晚,灯光亮起,身着汉服的演员与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街头艺人用古筝弹奏英文歌曲。“这种文化的碰撞太奇妙了。”威廉说。
细节里藏着“城市温度”
“西安最打动我的不是景点,而是人。”意大利游客卢卡第一次来华就体会深刻:刚到西安,他输错导航地址迷了路,一位老人主动上前用手比画着指路。“他不会说英语,怕我找不到,带我走了两个路口。”卢卡说。
来自德国的游客马丁同样被西安人的“热乎劲儿”感染。他在钟楼附近的茶馆喝茶时,几位西安人主动搭话:“他们问我德国啤酒和西安冰峰哪个好喝,还教我用陕西话说‘嫽扎咧’。”尽管双方沟通需要依靠翻译软件,但那种“不分国界的温情”让马丁觉得格外亲切。
这份跨越语言的温暖,不仅体现在西安市民的热情里,还延伸到城市服务的细节中。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入境大厅,高效便捷的通关流程为国际游客敞开了畅游之门。仅需几步简单操作,便能快速完成通关手续;换取现金、注册电子支付账号等也同样便捷。
“丝滑”的入境过程让丽贝卡的旅程倍感轻松。到达市区后,逛景点、买特产、尝小吃,全都一路畅通。
“我特意带了不少现金,结果发现这里的电子支付太方便了,根本用不上。”马丁说。
目前,西安已全面支持入境游客在景区、酒店、餐饮、交通等场景使用刷卡、扫码或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扫码支付更推出“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两项创新方案,让境外游客的消费体验与本地居民同样简单便捷。
西安城墙景区专设境外游客支付指南,大唐不夜城游客咨询中心可兑换外币并协助开通移动支付,多家剧场在票务中心摆放多语种折页,部分酒店更推出智能客房与多语言导览……细节处见功夫,西安正用贴心服务为“入境游”持续加分。
“西安,下次再见”
提起“西安必打卡地”,马丁最推荐钟楼:“它不只是西安的地标,更是城市的‘心脏’。站在钟楼上远看,车流在古老城墙下穿梭,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很好。”
卢卡则建议体验城墙骑行:“骑着自行车绕西安城墙走一段,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古老轮廓里藏着的现代活力。”
那些未能尽兴的体验,成为外国游客对下一次西安之旅的期待。
此次来西安,卢卡没看上《长恨歌》《驼铃传奇》等演出。他略带遗憾:“下次来一定要补上,看看唐代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而丽贝卡则惦记着体验汉服,她说:“街上好多人穿着汉服拍照,很漂亮。下次我也要穿上汉服去大雁塔。西安,下次再见。”
当被问及用几个词形容西安时,外国友人的答案相似又各有侧重。威廉说“历史悠久、现代、热闹”,马丁选了“印象深刻、友好、好客”,卢卡则说“新鲜、温暖、善良”。(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