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国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举行,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广东省目前正全力支持江门市开展申报工作,力争3年内取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江门以“中国侨都”而著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侨批档案 ”两项世界遗产,孕育了陈白沙、梁启超、冯如等名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邑侨乡文化。为系统推进江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2024年江门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探索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
江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健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都和广府文化代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通过制度保障、匠心修缮与创新融合,扎实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江门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持续强化保护力度、深化文旅融合,全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大会邀请了多位国内权威专家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侨乡文化特色、保护实践案例等议题进行专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系统阐述了申报名城的标准、流程与核心要点,并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分院院长张弓提出“价值引领、保用并举、创新治理”的实施路径,倡导以申报为抓手推动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深入挖掘了江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深刻论证了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卓越条件与充分理由。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结合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生动且深入地展现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复杂内涵与关键要点。
五邑大学教授、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国雄特别指出,侨乡代表着不同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变与融合,江门的侨文化与其他侨乡亦有差别,是其申报国家名城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清淦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江门市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名城申报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强调要稳步推进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以申报促保护、强管理、活利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江门经验”。省住建厅将持续支持江门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
文 | 记者 范晗越 通讯员 岳建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