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最近武汉有家饼干店突然成了网红打卡地,你懂的,就是那种能让游客排长队也要买来拍照发朋友圈的神奇存在。这家叫FAFASTORE的饼干专卖店,开在江岸区咸安坊的百年老街上,五一假期直接火出圈了。它家卖的可不是普通饼干,而是把武汉地标建筑——黄鹤楼、巴公房子、古德寺这些——全都复刻成了能吃的霜糖饼干!
当黄鹤楼变成饼干,游客们疯狂了
话说回来,见过文创冰淇淋、景点明信片,但把城市地标做成饼干还真是头一回。FAFASTORE的“BIGWUHAN那些蛮有味的建筑”礼盒,简直是把武汉旅游攻略浓缩成了一盒点心。黄鹤楼的飞檐斗拱、江汉关的钟楼、武汉大学的樱花穹顶……每块饼干细节拉满,糖霜手绘的纹理甚至能看清砖瓦的肌理。外地游客朱女士咬了一口“黄鹤楼”,边拍照边乐:“这哪舍得吃啊!但尝一口发现——哎?居然还挺好吃!”
对了突然想起,这种饼干可不是机器压模的流水线产品。糕点师得用糖霜一层层手绘上色,每块至少花2小时。制作时稍不留神,黄鹤楼的翘角可能就画歪了。创始人周锦说,团队为了还原巴公房子的欧式雕花,试了十几种糖霜配方,“最后调出的颜色,得和红砖外墙一模一样才行”。这种较真劲儿,让这套饼干去年拿下了湖北省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
方言饼干成"嘴替",武汉人看了直呼内行
除了地标系列,店里还有更接地气的玩法——武汉方言饼干。“蒜鸟(算你狠)”“么羊(没有)”“E鹅(恶心)”……这些俚语被做成饼干,简直成了本地人的社交货币。有个长沙游客举着“蒜鸟”饼干自拍,旁边武汉大叔哈哈大笑:“这‘蒜鸟’饼干卖你20块,你买不买?”——得,直接上演现场版方言教学。
游客们买得欢,店员们忙到飞起。五一前三天,几款爆款直接卖断货。15岁的南昌学生刘迪和爸妈自驾来玩,捧着“六大网红地标”饼干说:“本来只打算去黄鹤楼,现在看到长江大桥饼干这么帅,必须去桥下打个卡!”你看,一块饼干愣是成了旅游种草机。
从法国蓝带到武汉老街,创始人的"甜蜜野心"
说到FAFASTORE的来历,不得不提创始人周锦。16年前她跑去法国蓝带学院学甜点,回国后搞了个魔方蛋糕品牌,在全国开了300多家店。这次做城市饼干,她憋着更大招:“别的城市伴手礼是冰箱贴,我们偏要让人把武汉‘吃进肚子里’。”
为了平衡颜值和健康,团队把黄油饼干的含糖量砍到普通饼干的60%,口感酥脆不腻。试吃时我发现,古德寺饼干带着淡淡肉桂香,而“江汉关”款居然有焦糖海盐的层次感——这细节控,难怪连哈尔滨文旅局都跑来谈合作。
百年老街+新潮文创,江岸区玩转"首发经济"
FAFASTORE的火爆不是偶然。咸安坊这片老街区,近两年靠着保元里、巴公房子改造,早就成了年轻人扎堆的潮流地标。2024年江岸区新增了117家首店,武汉天地的夜间市集、万象城的艺术展,都在搞“文旅+消费”的新花样。
当地朋友告诉我,明年江岸区还要引进100家品牌首店,搞数字消费、银发经济。想想看,以后游客可能边啃“光谷星河”饼干,边用AR看建筑故事——这种玩法,可比举着小旗听导游讲解带感多了。
一块饼干背后的城市密码
其实啊,能把地标变成食物不算稀奇,但FAFASTORE聪明在两点:一是用糖霜工艺把建筑“复刻”到以假乱真,让人拍照欲望爆棚;二是方言梗的加入,让本地人觉得“这很武汉”,外地人觉得“这很新鲜”。你猜最受欢迎的搭配是什么?很多游客买盒“黄鹤楼”送长辈,再带包“蒜鸟”饼干回去逗同事——20块钱就把武汉的雅俗共赏打包带走了。
现在店里还藏着彩蛋:集齐六款地标饼干拍照,能换限量版武汉方言贴纸。昨天看到个北京姑娘,为了换贴纸硬是买了三盒,结账时还问店员:“‘不服周’是啥意思啊?”——得,又一位被饼干安利了武汉文化的潜在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