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积极援助非洲。1956年,中国对埃及的第一次援助不仅是帮助其夺回了苏伊士运河,更是在非洲国家纷纷争取独立之际,中国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与同情。那时,中国刚刚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困境,对非洲的独立斗争深感共鸣,因此毫不犹豫地提供了援助。
进入19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访问了十几个非洲国家,为中国的对非政策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援助原则是:平等互利、不附加任何条件。这一立场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后者常常在援助中附加各种政治要求。而中国的援助更倾向于帮助非洲国家自立自强,而不是依赖外部的资助。
到1970年代,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个标志性项目——坦赞铁路。这条长达1800多公里的铁路,连接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目的是帮助赞比亚将铜矿从内陆运输出来,避免因南非的白人政权而被封锁。中国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派出了超过五万名工人,帮助修建了这条铁路,整个项目花费了近十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坦赞铁路不仅是对非洲的援助,也为中国在联合国争取支持提供了助力。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非洲许多国家投了赞成票。
为何中国如此重视非洲?简单来说,非洲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工厂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如铁矿、铜矿、石油等。没有这些资源,生产线便会停摆。然而,世界上优质的矿产和油田,早已被欧美大公司垄断。例如,澳大利亚的铁矿定价权掌握在西方手中,价格时常波动,甚至在关键时刻可能断供。中东的石油也处于西方国家的掌控之下。为了解决资源供应问题,中国只能转向资源丰富的非洲,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尽管非洲资源丰富,但许多矿产位于偏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开采成本相对较高。西方企业通常不愿投入大量资金去开发这些难度较大的矿产,而中国则愿意接受挑战。以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为例,这座矿山储量丰富,达上百亿吨,但距港口超过六百公里,且周围没有任何基础设施。西方企业不愿触及这个项目,而中国企业则在2019年成功竞标了该项目,计划投资数千亿,修建铁路和港口以便顺利开采和运输矿产。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形式发生了变化。最初,中国提供的是无偿援助,但现在更多的是以投资合作的形式展开。中国企业不仅在非洲开矿、建厂,还修建起了大量基础设施。修建铁路、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不仅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顺利流通,也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增长。非洲许多国家因资金和技术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中国的投资正填补了这一空白。
然而,这样的援助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全球贸易体系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资源定价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尽管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为全球优质资源被西方公司牢牢掌控。中国工厂的生产线虽24小时不停运转,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也是中国援助非洲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其实是一种战略投资。中国需要依赖非洲的矿产资源,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今天,锂矿、锰矿等资源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的援助不仅仅是为了非洲国家的发展,也是为了自身的工业安全。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此外,非洲出口到中国的矿产和农产品,也为非洲国家赚取了外汇。
与此同时,西方对中国援非的质疑声不断,有人将中国的援助称为“新殖民主义”,认为中国在通过贷款让非洲国家陷入“债务陷阱”。然而,中国援助非洲的方式与西方的殖民政策截然不同。中国没有占领土地,也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中国的援助更为务实,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这些投资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从长远来看,中国援助非洲有助于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没有非洲的资源,中国的制造业就会面临严重的供应链风险。而通过与非洲的合作,尤其是新能源资源的获取,中国的产业将保持竞争力。同时,中国的援助还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一些与非洲国家的交易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从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总的来说,中国的非洲援助不仅仅是短期的帮扶,更是为了确保自身经济和工业的安全。在全球资源的竞争中,中国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拓展国际市场,获取战略资源。尽管有国内声音质疑援助的优先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