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勃 / 摄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
山川记:青城山
——神仙都会 第五洞天
Mount Qingcheng
文|杨立
在巴蜀地区,历来流传着“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一说,道破了巴蜀名山的各自特色。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千百年来,风光旖旎的青城山成为了古人神往之地,道士在此修炼,高士在此归隐,诗人在此咏叹,画家在此泼墨,游客在此流连……
何勃 / 摄
01
丹霞孕青城
——“幽”从何处来
青城之幽,大概与丹霞地貌有关。
何为丹霞地貌?在地质学中,丹霞是指一种特殊的红层地貌,在颜色上表现为“色若渥丹,灿若明霞”,在外貌组合上表现为“赤壁丹崖”,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在地理上,青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于横断山系邛崃山脉的东支,地质构造十分复杂。青城山地区丹霞地貌的形成与四川盆地的地质变迁密不可分。
据地质资料显示,青城山地区主要为侏罗系的沙溪庙组和莲花口组,以及白垩系的灌口组和夹关组等地层,岩性组合为砂岩、砾岩,以及泥岩等。广泛分布于青城山地区的白垩系地层,其岩石中碳酸盐含量比较高,岩石表面风化退色而呈“灰白”色,所以丹霞特征并不明显,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喀斯特作用。总之,青城山地区的丹霞地貌景观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处于较快隆升的区域构造背景之下,同时伴随着流水侵蚀作用,其丹霞地貌以峡谷、洞穴、峰丛等景观为主。如朝阳洞、金鞭岩、三十六峰等。
何勃 / 摄
纵横的丹岩沟谷,绝美的赤壁陡崖,为本土宗教——道教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理想场所。诸峰环峙的青城山,还被公认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在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作为整体,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跻身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行列。
特殊的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的土壤、垂直差异大的气候共同组成了青城山独有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动植物的天堂,国宝大熊猫在青城山林深处遛弯,野生红豆杉在青城山中生长。著名作家老舍对青城之幽有着深刻的回忆,他在《住的梦》中写道: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正所谓,青城之幽,宛如美玉;青城之幽,沁人心脾。在丹霞地貌的千岩万壑中,遍地生长着青翠欲滴的草木,成就了高达95%森林覆盖率,以此奠定了“青城山天下幽”的基础。
何勃 / 摄
02
道教始青城
——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青城山,翠如碧玉美如画,号称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山山是佳景,处处成好诗,又分为青城前山、青城后山、青城外山,而道教宫观主要集中于青城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青城山正如《陋室铭》所言。青城第一峰绝顶老君阁海拔仅为1260米,相比于全国诸多名山,并不算高大雄伟,反而散发出小家碧玉的气质。在青城山中,氤氲着仙气、修筑着仙居、归隐着仙人、生长着仙草,实为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早在古蜀时期,青城山就是蜀王祭祀山川的圣地,是蜀民心中的神仙之山。凭借其清幽的环境、状如城郭的独特山形、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青城山在名山“家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扛起了道教中“神仙都会”的大旗。
青城山有很多名字,秦时称渎山,两汉及三国时称天谷山或汶山,还有诸如赤城山、清城都等名称。而世人较为熟悉的别名叫丈人山,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长居青城山修炼,曾向黄帝传授可御风云的“龙跷之术”,后来黄帝大败蚩尤,黄帝便封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在汉晋时期,青城山还叫清城山,此“清”与古代神话中“清都,紫薇,天地所居也”有内在联系。“清”城山为何变成了“青”城山,与一场打到皇帝那里的官司有关。天下名山僧占多,盛唐时期,佛教发展十分迅速,道教胜地清城山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佛道之争。为平息清城山僧人和道士争抢地盘,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在诏书上,“清城山”被写成了“青城山”。圣旨不可违,所以在开元十八年(730年)刻立御碑时,只得定名为“青城山”。如今,唐玄宗的《青城山常道观敕并表》碑完好保存于青城山常道观,作为历史的见证。
碑阳拓片
《青城山常道观敕并表》
《青城山常道观敕并表》碑石保存至今,依旧屹立在青城山上,向后人讲述着开元年间发生的那个故事。此方碑石阴、阳及两侧均有刻文。碑阳主体为玄宗手写敕书,后接敕书下达过程;碑阴为地方官僚和教界合作解决事件后,张敬忠所上之表文;碑右系开元十八年(730)奉敕斋醮投龙活动的记述,碑左则是参与此次斋醮活动的官员和道士题名。
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鹤鸣山是道教的发源地,而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在道教创始人张陵来四川之前,蜀地先民热衷于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充满着强烈迷信色彩的原始巫术大行其道。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陵离开沛国到巴蜀传经布道,以川西地区等地区为主。深谙道家著作精义的张陵,将黄老之术和蜀地巫教鬼道杂糅于一体,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为经典,建立了体系完备的规章制度,于大邑鹤鸣山开创了“正一盟威之道”设立二十四治(教区),同时又将治所中心转移到成都近郊的青城山,于此结庐传道,发展信徒并教化百姓。所谓“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又称“天师道”因入教者需交纳五斗米,俗称“五斗米道”。青城山是正一道的主要活动场所,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之一。张陵死后,归葬于青城山混元顶,故青城山为后世尊为天师道祖庭。按照传统,江西龙虎山历代天师被选定以后,都要到青城山朝拜祖庭。
经历千百年的发展,经过张陵、张鲁、范长生、杜光庭、陈清觉等人的传承和发扬,青城山形成了系列博大精深的道家理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琳宇仙宫,汇聚了五湖四海的道士隐者。在青城山上,凝聚着道家文化的宫观,多创建于晋唐时期,以长生宫、建福宫、真武宫、天师洞、上清宫、清都观等最为著名,被宋人称为为六道宫,现多已荒废不存。长生观,位于青城山脚下,是纪念蜀汉——西晋时期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建筑,是青城山最早修建的道观,相传为蜀汉后主刘禅将原其旧居改建为长生观,观内有由宋代著名画师孙太古所绘的精美的壁画。还有不得不说的丈人观,这是祭祀宁封子的专祠,又名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为唐玄宗处理青城山佛道之争的结果之一。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丈人观被孝宗皇帝赐名曰:会庆建福宫。赐名诏书是由范成大亲自送至青城山的,他在《吴船录》中记录了这一盛事:乃赐名会庆建福宫。余将入山而敕书适至,乃作醮以祝圣谢恩。在宋元时期,青城山宫观亦有修葺。明朝末年,由于战争,宫观也随之荒芜。清康熙初年,在陈清觉的主持下,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兴于青城山中,宫观殿宇又被整修一新。到了民国时期,山中道观亦有修续,至今修建维护不断,宫观建筑保存较为完整。2013年,青城山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洞天”,也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道教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国上古原始巫术、先秦方仙道及两汉黄老道。在东汉时期,早期道教的两大主要支系先后在中国的西南方和北方兴起,这就是东汉顺帝时(126—144)由张陵在西蜀地区建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与东汉灵帝时(168—189)由张角在河北建立的太平道。
青城山,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被推上了“道”的舞台中心,从普通的山岳成为了中国道教发祥地,名列为道教文化的“第五洞天”,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而深厚的关联。如果问道于青城山,那“道”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或是山峰之青翠、或是溪涧之澄澈、或是草木之葱茏、或是白云之皑皑。大道至简,如果要给出答案,那就藏在天师洞门口的一幅楹联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3
诗家咏青城
——杜甫是青城山的最佳代言人
青城山巨大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其山体本身,不只是地质上的丹霞之山,也是宗教上的仙道之山,更是文学上的诗歌之山。从古至今,游览过青城山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如北宋诗人文同写过《天师栗》,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最高峰望雪山》,陆游写过《宿上清宫》,明代状元杨升庵写过《天师洞》,清代巴蜀才子李调元写过《游青城山》,等等不一而足。在与青城山相关的众多诗人之中,以杜甫之影响最大。在与青城山相关的众多诗篇之中,以杜甫之诗歌流传最广。
话说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杜甫自秦州赴同谷再入蜀,于岁暮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寓居于城西的浣花溪,颠沛流离的生活由此安定下来,开启了杜甫一生中一段短暂而难得的美好时光。上元二年(761年)秋天,杜甫起身前往在成都西边不远的青城县(县治在今都江堰市石羊镇古城村),游览了位于青城县境内的青城山。在此期间,杜甫还写下了《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一诗,诗歌以白描手法描写了“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的实际景色,诗中也表达了他对于出游青城山“文章差底病,回首兴滔滔”的愉悦心情。杜甫在青城山的所见所闻,化作笔端喷薄而出的思绪,于是诞生了一首题为《丈人山》的诗歌,诗云: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丈人山,即青城山。关于此山,杜甫应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在此诗题名中,他附加了一句“山在青城县北,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作为备注。从诗中能够明显看出,杜甫确实了解过青城山,还把自己比作青城山(县)的客人,所以十分注意保护当地的环境,都不忍心破坏,不允许自己玷污。
杜甫不光是参观了青城山的风景一饱眼福,而且还“品尝”过青城山的特产一饱口福。在唐宝应二年(762年),杜甫还在成都,好友严武(时任成都府尹,充剑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专程派人向其赠送了一份来自青城山的礼物——乳酒。品尝过后,杜甫认为这酒美味至极,产生了“此物只应天上有”的感受,于是高兴地写下《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一诗作为答谢:“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诗中所说的乳酒,属于一种果酒,是由青城山中特产水果茅梨(猕猴桃)酿制而成,乳酒色白,在唐代又称其为“白酒”,具有养生保健之效。严武家和杜甫家是世交关系,所以送的不是酒而是情。以严武之尊崇身份,赠送挚友以青城特产,足以见得青城乳酒何其出名、何其珍贵。杜甫喝过的青城乳酒,也被称为洞天乳酒,是由修炼于青城山的道士酿造,位列“青城四绝”(洞天乳酒、青城茶、白果炖鸡和青城老泡菜)之首,其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否认,于青城山而言,杜甫之旅是青城山的巨大幸运,杜甫之诗是青城山的宣传标语,杜甫本人则成为青城山的最佳代言人。
04
美人在青城
——后蜀皇妃花蕊夫人的故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天,书画巨擘张大千为躲避战乱安心创作,举家借居于青城山,居住在上清宫,悠游于青山绿水之中,也好调养身体,捕捉灵感,慰藉心情。据统计,在1938年到1948年十年间,大千居士先后在青城山居住了有三年之久,爆发性地创作了如《青城十景》《泼墨青城山》等大量佳作。
QINGCHENG
左图|张大千与家人们在青城山上清宫合照
右图|张大千 《青城山景》 1940年作 77×43cm
在此期间,张大千应青城山宫观道长主持之请,先后作了很多书画碑刻,主要包括《张三丰》《麻姑献寿》《天师池》,以及《花蕊夫人》等等。其中,《花蕊夫人》画像碑立于上清宫内,人物即为后蜀皇帝孟昶之妃花蕊夫人。在碑刻之右端,还有蜀中“五老七贤”林思进所题诗歌:青城辇道尽荒烟,环佩归来夜袅然。羞胜南唐小周后,宋宫犹得祀张仙。诗、书、画合璧,浑然一体。碑上所刻的花蕊夫人栩栩如生,以形写神,亭亭玉立,右手拈拿芙蓉花,正与“花蕊”称号相符,展现了绝代佳人的迷人风采。
张大千作品
左图|《花蕊夫人》画像碑刻
右图|《青城山俯视众景图》
在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历史故事众说纷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关于花蕊夫人的身世更是留下了诸多疑团。花蕊夫人有三个版本,一说其为前蜀花蕊夫人,是王建之妾;一说其为南唐李煜宫人,得名小花蕊;一说指后蜀花蕊夫人,乃孟昶之妃。不仅如此,花蕊夫人的姓氏也有争议,有的说姓费,也有的说姓徐,莫衷一是。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更倾向于“花蕊夫人为后蜀皇妃青城徐氏”的观点。花蕊夫人出生于青城县(县治在今都江堰市石羊镇古城村),是地地道道的青城县人。钟灵毓秀的青城山水,滋养出天生丽质的她、风华绝代的她、才色俱佳的她,后来幸运地被孟昶诏入皇宫,封为贵妃,赐号花蕊夫人。
在历史上,来自青城县的花蕊夫人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能诗擅字、能歌善舞,特别是以“宫中人写宫中事”而创作的百首宫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花蕊夫是颜值与才华并存的人间尤物,四川百姓将其与汉代卓文君、唐代薛涛、明代黄娥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至于花蕊夫人何时入宫,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史书上说,在广政六年(943年)春天,年轻有为的皇帝孟昶诏令全国,大选各地良家少女以充实后宫,要求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或许青城徐家之女在收到此诏令之后,才被孟昶选入后宫。《能改斋漫录》载:“蜀伪主孟昶,徐匡璋纳女于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翾轻也。又升号慧妃,以号如其性也。”据学者推测,花蕊夫人大约生于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入选后宫时仅17岁,正处于容貌妍丽之际、含苞待放之时。
青城县,位于蜀国国都附近,是成都前往青城山的必经之地,孟昶经常出入青城山,徐氏因姣好的容貌和出众的才华被选入宫自然是顺理成章。花蕊夫人之所以能够宠冠六宫,与另一个悲伤的故事有关。后蜀皇帝孟昶最初宠爱的妃子叫张太华,因为张太华去世以后,花蕊夫人才开始得宠。在广政初年,孟昶与宠妃张太华同游青城山,在山苍木翠之间待了许久,过了月余都没起驾回宫。其间,就有臣子规劝帝妃返程理政,但建议没有被采纳。过了数日,某夜的青城山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或是受到雷电的惊吓,或是因为房屋倒塌而受伤,最后导致张太华意外殒命。作为伴侣的孟昶悲痛不已,以红锦龙褥将爱妃埋葬于丈人观的白杨树下,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返程。自张太华去世后,蜀主孟昶开始宠幸花蕊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才徐徐展开。
野史归野史,传说归传说,但花蕊夫人得宠却是不争的事实。花蕊夫人和孟昶感情深厚,且都是风雅之人,懂生活会享乐,花蕊夫人喜欢栀子、牡丹、芙蓉等花,孟昶便命人在成都四十里罗城之上遍植芙蓉,每到秋天芙蓉花开灿烂如锦,这也是成都别号“芙蓉城”的由来,孟昶和花蕊夫人对此功不可没。他们的缠缠故事,可以从孟昶所写的一首《玉楼春》中找到答案: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你侬我侬的陪伴,还能还原他们在摩诃池上纳凉消夏的曼妙场景。
(传)北宋 李公麟 《蜀川胜概图》(局部)|该作品用7.46米的长卷,尽显蜀川自汶山、岷山发源流向巫山的浩渺,其中详细标注了蜀川两岸的古地名,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唐宋巴蜀风光的大门。
在宋代水墨珍品《蜀川胜概图》中,花蕊夫人宅被标记在缥缈的青城山之中,说明时人花蕊夫人是青城县人已成为常识,这也能看出花蕊夫人与青城山(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青城县,因青城山而得名,是一个已经消失于历史的古县,更是花蕊夫人的故乡。初设于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的青城县,经历过王朝更迭的风云变幻,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被裁而使命终结,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前后大约存在了七百年。
05
好茶出青城
——康熙都夸赞的贡品
至迟从宋代开始,产自青城县的茶叶就被朝廷列为贡茶。在永康军(领青城、导江二县)贡目中,包括有“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大椿仙”、“小椿仙”四类茶叶。特别在清康熙年间,朝廷还在青城山专门设立了洞天贡茶院以督办贡茶的栽植、加工、运输及包装等事务。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时期,全国仅有9所官办贡茶院,四川共有2所,分别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院和蒙顶山的蒙山皇茶园。贡茶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特产,供皇家专享,可作饮用、药用、祭祀、赏赐等等。我国的贡茶制度肇始于先秦,完备于唐宋,造极于明清,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有清一代,青城山的茶能被列为贡品,或许得感谢一位道士。清康熙八年(1669年),来自武当山的道士陈清觉由楚入蜀传道,整饬了青城山道观,并创立“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重新振兴了青城山道教事业,功成名就后退隐成都青羊宫静养,其间因缘际会认识了崇尚道教的地方大员赵良璧(时任四川按察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赵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带头捐俸,于青羊宫侧创建二仙庵,并亲请陈清觉住持庵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职于江浙的赵良璧将陈清觉的道行和贤德上奏于朝,并得到康熙的赏识和认可,因此命陈清觉赴京面圣。此事在《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中有相关记载:蒙恩诏见,公辞不获,不得已,携青城毛茶数斤,随使见驾。上重我公,并重其茗,夸其味美,着其常供,于是,青城之贡茶从此始。”上述史料反映了青城山茶被列为贡茶的渊源,也开启了青城山贡茶自蜀赴京的漫漫长路。
图源网络
在清中期宫廷茶叶贡品清单中,四川总督每年上贡包含青城芽茶10锡瓶。那青城山每年要制作多少贡茶呢?在康熙年间,每年采办青城芽茶有八百斤,其中顶好贡茶六十斤,陪茶六十斤,官茶六百八十斤。到了道光四年(1824年),贡茶总额奉文减少一百斤,每年采办芽茶七百斤,其中贡茶二十斤,陪茶二十斤,官茶六百六十斤。据《灌记初稿》记载:“立夏前五日采齐,运赴县署,自行采选三日。贡茶、陪茶均用四锡瓶装盛,立夏前一日,由县派人送藩署贡房,余茶分赍送各大府。”每年春天,快到了清明、谷雨节气的时候,灌县县令不敢怠慢“皇差”,派专人督促青城山天师洞附近道观和寺庙中的和尚和道士们,负责采摘一批新鲜茶叶,选送到县署中进行焙炒加工,经历系列复杂的制作工艺制作成符合官方标准的贡茶,并装入特制的锡瓶,于立夏前一日送往省城布政使司贡房投验,余茶送往总督、布政使等省级衙署,最后上贡给朝廷。
清代贡茶种类超过10个的省份只有福建和四川。东坡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自古以来,青城山就被公认是宝藏之地,既出佳人又产佳茗。出佳人是因为良好的水土,出佳茗则得益于绝佳的环境。青城山,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区,千岩万壑,植物繁盛,海拔不高也不低(景区最高海拔为1260米),气候上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5℃左右,又与生态秘境“华西雨屏带”相重叠,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300毫米。在地貌上,青城山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以山地黄壤为主,加之温暖十分湿润,降水十分充沛,日照十分充足,在茶农、道士、僧侣世世代代的深耕细作下,青城山发展成为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地区之一。
早在唐代,青城山就成为四川重要的产茶地,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记载了青城茶: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唐宋时期,青城山茶就同蒙顶山茶一道,位列蜀中八大名茶,宋代范镇《东斋纪事》有载: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味江,又称味江河,发源于今都江堰市与崇州市交界的鹿顶山。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味江源出青城长乐山下,水味甘美,人争饮之,故名。因此,青城县味江沿岸所产之茶即可称为味江茶。味江茶在唐代就有名气了,诗人周庠写下“傍竹欲添犀浦石,栽松更碾味江茶”(《寄禅月大师》)的诗句。到了明代,青城山的沙坪茶更是名著一时,受到了杨升庵的垂青,他在《鹧鸪天·以茉莉沙坪茶送少岷》不吝笔墨地赞美:灌口沙坪摘小春,素馨茉莉荐香尘。要知贮月金波味,只有餐霞玉洞人。茉莉沙坪茶的味道,会不会就和今人所喝碧潭飘雪(花茶)相似呢?
当然,青城山茶香四溢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古代茶农的心酸历史。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生活在青城山味江的茶农王小波、李顺等人不堪政府压迫剥削,在永康军青城县揭竿而起,并提出“均贫富”的战斗口号。这次农民起义,震动了朝野上下,打击了统治阶级,官府最终取消了负责“榷茶”、垄断茶叶买卖的机构“博买务”,维护了广大茶农的利益。
青城山作为道教名山,这里的茶与别处的茶有些许不同:融合了深邃的道家思想,具备独一无二的地域特征和无可比拟的文化魅力。青城山茶之所以受到皇家青睐,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除了有道教养生文化的滋润,也有绵延不断的种茶历史,最关键的是茶叶本身具备绝佳的品质。在青城山,饱含着智慧结晶的传统制茶工艺被保护了下来,不再为皇家所专享,道茶及贡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现在开发出了青城雪芽、碧潭飘雪、青城贡茶等系列产品,以贴近百姓的方式流通于市场上。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青城山会举办采茶节,开展茶叶的栽培、采摘、制茶等体验活动。在缕缕茶香中,青城山茶的故事,浮沉于杯盏,馥郁于舌尖。
中药材川芎是一味活血化瘀药,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多煎汁服用,也可煮粥或煲汤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
青城山的故事,又何止于丹霞、何止于道教、何止于诗歌、何止于美人、何止于贡茶……青城山是时间,浓缩着亿万年地质变迁历史的厚重;青城山是空间,汇聚了三十六峰一百零八景的广阔。在世人心中,青城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神仙居住的山,在这里,没有忧愁,也没有烦恼。据说药王孙思邈在青城山,发现了一种仙草——川芎,很多时候,青城山之幽,不就正像一味地道的药,以其清幽与淡泊,反复治愈着古往今来,上达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那些失意的官员、虔诚的信徒、落魄的诗人、无名的隐者……
何勃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