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五指山红峡谷漂流起点。许丽雅摄(中经视觉)
琼州大地,山海相映。千年黎陶、雨林梯田、火山古村等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和自然奇景,在海南省内星罗棋布。近年来,海南以创新思维盘活文化和自然资源,通过“非遗+”“生态+”等模式,从古老技艺的传承创新,到自然景观的深度开发,再到传统村落的焕新重生,引入多元业态激活乡村经济,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传统非遗焕新彩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保突黎陶馆的制陶房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名众正以娴熟的手法向记者展示制陶传统技艺,他双手轻柔地揉捏着湿润的黄泥土,将泥条逐层筑成圆柱形的坯体,再用贝壳蘸水修饰坯的形态。“黎陶有3000多年历史,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学习制陶了,我是受我母亲的影响学习这门手艺,想把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李名众的话语中充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
近年来,昌江黎族自治县深刻把握“文化延续未来、非遗助力乡村”的理念,采用“非遗传承+科普研学+乡村文化旅游”的模式,以保突制陶馆为核心阵地,依托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通过黎陶技艺培训、产品设计研发的提升、参加展示展销等形式,不仅让古老的黎陶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更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的经济增长和就业,辐射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5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至3万元。“通过亲手制作,研学学生或国外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黎陶的文化历史。”李名众边捏泥土边说。
“我从事黎陶制作已经10多年了,平时有订单就到制陶馆制作,没有就在家干农活。”黎陶匠人王玉珍表示,她从7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黎陶,见证了这门古老技艺的变迁与发展。昌江县通过定期组织公益性的黎陶制作技艺培训活动,提升黎陶传承人和黎陶从业者的实践能力。同时,随着非遗黎陶进校园的深入开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黎陶工艺、感受黎陶文化的独特魅力,自觉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保持黎陶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各类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创意黎陶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为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如今,昌江黎陶文化产业构建了产、学、研、旅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千年黎陶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开辟了新路子。
自然风光展魅力
乘坐观览电瓶车行驶在五指山毛阳镇牙胡梯田的农耕道上,千亩梯田层层叠叠,呼吸着高浓度负氧离子的空气,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坐上气垫船,划着船桨,在五指山红峡谷的漂流中感受激流勇进的激情……五指山这座拥有丰富热带雨林资源的城市,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创新实践,书写文旅深度融合的壮丽篇章。
牙胡梯田是海南境内面积最大的梯田,被誉为“海南第一梯田”。“关于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们围绕牙胡梯田发展了农旅融合旅游项目。”五指山毛阳镇牙胡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会明告诉记者,牙胡村充分利用梯田资源,大力发展农旅融合项目与“山兰米”特色产业,形成“以农促旅、文旅结合”的梯田农旅发展思路,以“党支部+合作社+运营企业”模式做好梯田开发与保护工作,实现既保护牙胡梯田稻作系统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又把牙胡梯田自然资源禀赋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转化为“粮袋子”“钱袋子”,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和黎族群众实现增收。
据了解,牙胡梯田正式运营后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现在的牙胡梯田已是海南百个“网红旅游点”之一,旅游各项收入突破600万元,农旅融合项目带动劳动力稳定就业16名,季节性就业人员共46名。
俗话说:“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不到红峡谷,不算玩漂流。”五指山红峡谷文化旅游区因其项目多样性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景区除了峡谷漂流外,还有步步惊心、峡谷栈道、峡谷飞拉达探险、水上行走球等项目,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不同游玩需求。”五指山中部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丙义说,2024年游客接待量达32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古村新韵绽芳华
在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旁,坐落着一座拥有800年历史的火山石古村落——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道堂村委会三卿村,脚踩在火山石铺就的蜿蜒乡间小道上,望向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建筑,800年前村落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近年来,三卿村紧扣“古村风貌+非遗体验+传统火山民居”主题定位,深度挖掘并整合特色火山古村落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百年传统文化资源,全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走进春风十里非遗小院,只见炊烟袅袅,各地非遗产品琳琅满目,挂满了石墙。“院子里的所有建筑,都是我们在保留原有火山石屋风貌的基础上结合火山石屋特点精心设计的。”春风十里非遗文创体验院主理人曹立雁告诉记者,这家小院不仅是一个非遗的展示窗口,也是一个集主题沙龙培训、非遗体验、团建等多项活动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你可以亲身体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春节时期,我们每天接待游客约300人次。”曹立雁说。
“三卿村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调性,与我们企业的定调很相符。”清晨·归时小屋总经理欧阳垠说。在这里,古朴的火山石屋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消费体验。游客何小玲告诉记者,他们一行人经附近村民介绍前来观光。“这些火山石、建筑都非常有特色,我们特意来打卡。”目前,三卿村已经拥有春风十里非遗小院、阿鲁那瑜伽中心等多个特色消费场景,“一院一品”的差异化布局构成了特色鲜明的文旅消费集聚区。
海南以“农文旅+”的融合思维,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等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山银山,通过系统性思维构建起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产业振兴的立体网络,让非遗技艺找到新路径,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让绿水青山变成聚宝盆,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夕阳西下,红峡谷的流水仍在欢歌,黎陶匠人指尖的泥土未干,三卿村的火山石屋已镀上余晖,海南农文旅融合发展已结出累累硕果。未来,这片热土必将谱写出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